欧美精品手机一级在线播放,中文字幕在线欧美日韩,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mark id="hrvb1"><strong id="hrvb1"></strong></mark>
  • <td id="hrvb1"></td>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5-06-27 17:56:37 銀鳳 木蘭詩 我要投稿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樂府民歌,屬于長篇敘事詩,與《孔雀東南飛》并稱為“樂府雙璧”,講述木蘭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下面是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歡迎參考!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1

      木蘭詩 / 木蘭辭 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唯 一作:惟)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拼音版

      mù lán shī

      木蘭詩

      jī jī fù jī jī,唧唧復唧唧,mù lán dānɡ hù zhī,木蘭當戶織,bù wén jī zhù shēnɡ,不聞機杼聲,wéi wén nǚ tàn xī 。

      唯聞女嘆息。

      wèn nǚ hé suǒ sī ?

      問女何所思?

      wèn nǚ hé suǒ yì ?

      問女何所憶?

      nǚ yì wú suǒ sī,女亦無所思,nǚ yì wú suǒ yì 。

      女亦無所憶。

      zuó yè jiàn jūn tiē,昨夜見軍帖,kè hàn dà diǎn bīnɡ,克汗大點兵,jūn shū shí èr juàn,軍書十二卷,juàn juàn yǒu yé mínɡ 。

      卷卷有爺名。

      ā yé wú dà ér,阿爺無大兒,mù lán wú zhǎnɡ xiōnɡ,木蘭無長兄,yuàn wéi shì ān mǎ,愿為市鞍馬,cónɡ cǐ tì yé zhēnɡ 。

      從此替爺征。

      dōnɡ shì mǎi jùn mǎ,東市買駿馬,xī shì mǎi ān jiān,西市買鞍韉,nán shì mǎi pèi tóu,南市買轡頭,běi shì mǎi chánɡ biān 。

      北市買長鞭。

      dàn cí yé niánɡ qù,旦辭爺娘去,mù sù huánɡ hé biān 。

      暮宿黃河邊。

      bù wén yé niánɡ huàn nǚ shēnɡ,不聞爺娘喚女聲,dàn wén huánɡ hé liú shuǐ mínɡ jiàn 。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

      dàn cí huánɡ hé qù,旦辭黃河去,mù zhì hēi shān tóu,暮至黑山頭,bù wén yé niánɡ huàn nǚ shēnɡ,不聞爺娘喚女聲,dàn wén yàn shān hú qí mínɡ jiū jiū 。

      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wàn lǐ fù rónɡ jī,萬里赴戎機,ɡuān shān dù ruò fēi 。

      關(guān)山度若飛。

      shuò qì chuán jīn chāi,朔氣傳金拆,hán ɡuānɡ zhào tiě yī 。

      寒光照鐵衣。

      jiānɡ jūn bǎi zhàn sǐ,將軍百戰(zhàn)死,zhuànɡ shì shí nián ɡuī 。

      壯士十年歸。

      ɡuī lái jiàn tiān zǐ,歸來見天子,tiān zǐ zuò mínɡ tánɡ 。

      天子坐明堂。

      cè xūn shí èr zhuǎn,策勛十二轉(zhuǎn),

      《木蘭詩 / 木蘭辭》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梭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在想什么,也沒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了征兵的文書,君主在大規(guī)模征兵,征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從此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zhàn)。

      在集市各處購買駿馬、馬鞍、鞍下的墊子、馬嚼子、韁繩和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黃河水奔騰流淌的聲音。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叫女兒的聲音,只聽見胡人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飛一樣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隘,越過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zhuǎn)戰(zhàn)多年得勝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了很大的功勛,賞賜了很多的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能騎著千里馬,快馬加鞭送我回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的門,坐在我的床上,脫去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以前的女兒裝,面對窗戶和鏡子梳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頭發(fā),額上貼上花黃。出門去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征戰(zhàn)同行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蘭是個女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木蘭詩 / 木蘭辭》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一說為嘆息聲,意思是木蘭無心織布,停機嘆息。

      當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fā)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唯: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qū)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zhuǎn)”、“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zhàn)馬。胡,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戎機:指戰(zhàn)爭。

      關(guān)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zhuǎn),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zhuǎn),十二轉(zhuǎn)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zhuǎn):不是確數(shù),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shù)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擬聲詞,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fā),形容好看的頭發(fā)。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S,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jù)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爬搔,撲騰。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木蘭詩 / 木蘭辭》賞析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zhì)、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gòu)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zhàn)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tài),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tài),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xiàn)“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zhàn)場!皷|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zhàn)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xiàn)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zhàn)生活!叭f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nèi)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zhàn)馬,萬里迢迢,奔往戰(zhàn)場,飛越一道道關(guān)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皩④姲賾(zhàn)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澳咎m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xiāng)”,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xiàn)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tài),表現(xiàn)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jié)。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fā)現(xiàn)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zhàn)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nèi)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jié)構(gòu)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zhì)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木蘭詩》是中國詩史上罕有的杰作,詩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從軍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zhì)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完滿具備了英雄品格與女性特點。天性善良勇敢,沉著機智,堅忍不拔,是木蘭英雄品格之必要內(nèi)涵,對父母對祖國之無限愛心和獻身精神,則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時,全詩緊扣“木蘭是女郎”,從“不聞爺娘喚女聲”到“木蘭不用尚書郎”,從“木蘭當戶織”到“著我舊時裳”,始終不失其為女性之特點。故木蘭形象極為真實感人!赌咎m詩》創(chuàng)具一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其特質(zhì),乃是中國人傳統(tǒng)道德精神、樂觀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這種中國氣派之喜劇精神,實與以諷刺為特征的西方喜劇大不相同!赌咎m詩》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民歌之天然特長,鋪排、夸張、象聲、懸念的突出運用,對于渲染氣氛、刻劃性格,效果極佳。

      過去多認為《木蘭詩》所產(chǎn)生之基礎(chǔ),為北朝尚武之社會風俗。但是,北朝歷史發(fā)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國的游牧民族接受農(nóng)業(yè)文明,進而接受中國文化,最終為中國文化所化。就此詩言,即使木蘭之家原為鮮卑民族,也早已漢化!澳咎m當戶織”,是一證。木蘭還家,全家喜慶之中所深具之禮意,是又一證。尤其木蘭替父從軍、高度體現(xiàn)對父母之愛心與對祖國之忠心,實為高度體現(xiàn)中國文化之精神。故應(yīng)當說,《木蘭詩》所產(chǎn)生之基礎(ch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北朝尚武風俗之融合,而《木蘭詩》之根本精神,則是中國文化之精神。

      《木蘭詩 / 木蘭辭》文言常識

      字詞句

      A。字音:機杼〔zhù〕 鞍韉〔ān jiān〕 轡〔pèi〕頭 鳴濺濺〔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貼:軍帖〔tiě〕;貼〔tiē〕黃花;字帖〔tiè〕

      通假字

     、佟︾R帖花黃:“帖”通“貼”,貼,粘貼。

      古今異義

     、贍敚汗帕x指父親,e。g。:卷卷有爺名;今指爺爺,即父親的父親。

     、谧撸汗帕x為跑,雙兔傍地走;今義行走。

     、鄣汗帕x為只,副詞,e。g。: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今常用作轉(zhuǎn)折連詞。

     、芄汗帕x為外城,e。g。:出郭相扶將;今僅用作姓氏。

      ⑤戶:古義為門,木蘭當戶織;今義人家、門第。

     、廾噪x:古義為瞇著眼,今義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義為虛數(shù)多,今義數(shù)詞,十二。

      一詞多義

      市:a。集市,e。g。:東市買駿馬;b。買,e。g。:愿為市鞍馬。(名詞作動詞。我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買:a。買(東西), e。g。:東市買駿馬;b。雇,租,e。g。:欲買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為市鞍馬;b希望,e。g。:愿馳千里足。

      詞語活用

     、佟昂巍币蓡柎~作動詞,是什么。問女何所思。

     、凇安摺泵~作動詞,登記。策勛十二轉(zhuǎn)。

     、邸膀T”動詞作名詞,戰(zhàn)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F(xiàn)指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于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偈÷跃洌涸笧槭邪榜R。(愿為‘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愿意為此去買鞍馬。

     、诘寡b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么?

     、廴f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越過一座座的山。將軍和壯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歷經(jīng)數(shù)年,有的戰(zhàn)死,有的活下來凱旋。

      ④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當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頭發(fā)和貼上裝飾。

      文章修辭

      互文交錯

      (1)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2)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3)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復沓

     。1)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頂針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4)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

      排比

     。1)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比喻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張

     。1)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

      設(shè)問

     。1)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對偶

      (1)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2)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4)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

     。5)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反問

     。1)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木蘭詩 / 木蘭辭》鑒賞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豆盼脑贰奉}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jù)詩中“可汗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稑犯娂妨腥搿读汗慕菣M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卑础杜f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jié)度使,誤)。又據(jù)《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汗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fā)現(xiàn),并擬作《木蘭歌》一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jīng)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xiàn)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做官,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木蘭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陂)有木蘭山、木蘭草原、木蘭湖,木蘭天池等木蘭八景,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州、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

      《木蘭詩 / 木蘭辭》思想傾向

      《木蘭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xiàn)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xiāng)的不平凡的經(jīng)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群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xiàn)了一種什么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fā)出的“機杼聲”,已經(jīng)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于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tài)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xiàn)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zhàn)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zhàn)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變化。

      戰(zhàn)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huán)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于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yīng)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xiāng)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diào)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現(xiàn)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xiāng),表現(xiàn)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于我們?nèi)绾握_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xiàn)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xiāng)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跡當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zhàn)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qū)佟R蛩袄羰旅髅,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xiàn)象!澳兄魏跬,女治乎內(nèi)”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fā)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木蘭崇嘏事無緣”),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里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shù)舞臺(“好將心事付夢詮”),來抒發(fā)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xiāng),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jié)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zhàn)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于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于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贊賞的態(tài)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tài)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驚忙”)、隱喻(“雙兔傍地走”)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nèi)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于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 / 木蘭辭》重點導析

      1.比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jīng)》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nèi)容可以完全不同!赌咎m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jīng)后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半冯泛瘟αΑ睕]有什么具體意義,像“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2.“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墒窃谶@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yīng)“可汗”之征,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嗎?

      由于木蘭詩出自北朝,而木蘭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證出木蘭并非漢人可能性極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quán)領(lǐng)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shè)就是:北朝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領(lǐng)袖受漢文化影響也樂于接受“天子”這個稱呼。

      3.“十二”是虛數(shù)

      “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shù)。習慣上這類數(shù)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巴惺辍迸c“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shù)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败姇,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diào)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shù)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guān)數(shù)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4.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夸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fā)前做準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shù)”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種習慣上的法則。

      5.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當窗”和“對鏡”是互文!袄碓启W”和“帖花黃”同是當窗對鏡來做的。這種用法在古代詩歌中,特別是在古代格律詩中是常見的。如唐王昌齡詩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就是一例。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保ā豆壬焦P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6.關(guān)于此詩的主題思想

      1.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無地位的。木蘭是一個“當戶織”的勞動婦女,代父從軍,“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婦女的傳統(tǒng)觀念的無情嘲弄。

      2.在封建社會中,追求功名利祿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傳統(tǒng)思想,多少人夢寐以求。而木蘭經(jīng)過十年的緊張戰(zhàn)斗之后,凱旋而歸,卻拒封辭賞,愿意解甲歸田,重過勞動人民的耕織生活,這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質(zhì)樸謙遜的品質(zhì)。木蘭的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熱衷功名利祿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諷刺。

      3.《木蘭詩》的主題思想,其實在詩歌里面就已直接點明。便是:婦女并不亞于男子,她們的才能智慧,膽略見識,是決不在男子之下的。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思想。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則是:贊頌勞動人民出身的婦女英雄。

      4.《木蘭詩》的主題,不是歌頌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不過,《木蘭詩》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樣用愁苦的情調(diào)、悲劇的形式來表達,而是別開生面地用女子代父從軍的喜劇的形式來表達。當然,故事情節(jié)本身使詩在客觀上有可能起到歌頌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頌英雄這個問題在詩中比之主題所反映的問題畢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詩所包含的一個思想內(nèi)容,不能說就是主題。

      7.“唧唧復唧唧”究竟是什么聲音?

      對此歷來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 織機聲。如果理解為織機聲,將有如下情境。詩歌一開始,就出現(xiàn)不停不息的織機聲,人未出場聲先聞。然后才交代這是木蘭正在對門而織,一個勤勞的姑娘形象躍然紙上。但織著織著,有節(jié)奏的織機聲聽不到了,傳來的是一陣陣長吁短嘆。這究竟是為什么?木蘭啊,木蘭,是什么事兒讓你如此發(fā)愁呢?于是轉(zhuǎn)入后面的情節(jié)。這樣的理解當然是合情合理的。

     、 嘆息聲。有學者對此做如下解讀:“當戶而織,說明木蘭是一個勞動女性,而不是侯門小姐。本應(yīng)該聽到她的織布的聲音,但聽到的卻是‘唧唧復唧唧’的嘆息聲。一個‘唧唧’就已經(jīng)說明是在嘆息了,又重之以‘復唧唧’,作者還覺得意猶未足,最后又‘惟聞女嘆息’,作者這樣反復強調(diào),是要告訴我們木蘭的憂思之深,木蘭是停機長嘆,而不是邊織邊嘆。作者沒有寫木蘭的愁容,也沒有寫木蘭停機長嘆的舉動,作者只是繪聲,通過接連不斷的聲聲嘆息,刻畫出一個充滿憂愁苦悶的木蘭女的形象!

     、 蟲鳴聲。如果將“唧唧”理解為蟲聲,在我們眼前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幅畫面——夜深人靜,四下闃無人聲,只有蟲兒在夜幕中“唧唧”鳴唱。接著再寫木蘭姑娘正對門坐在織機旁織布,可是她為什么手握織機不織布,卻坐在那兒長吁短嘆呢?四野的蟲聲與木蘭的嘆息聲交相應(yīng)和,渲染出一個女孩兒將要做出一個重大決定之前的心境和氣氛?傊,詩無達詁,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的問話人是誰?

      一說是父母在問,認為只是父親在問或只是母親在問的,也屬此說。的確,父母如果聽到女兒的嘆息,一定會發(fā)出這樣關(guān)切的詢問。一說是敘事人在問,因為《木蘭詩》是口頭集體創(chuàng)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歌唱者能以敘事人的身份進行擬問。這兩種說法其實并不矛盾。在民間講唱文學中,演唱者往往有敘事人和故事人物的雙重身份,敘事人的語言與故事人物的語言有時是相融合一的。因此,這首詩中的“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以及“女亦無所思……從此替爺征”可視為父母與女兒的問答,也可視為敘事人的擬問擬答。此外,這首詩中常以第一人稱來敘事,既可以看做木蘭的自述,也可以看做敘事人的轉(zhuǎn)述。

      9.“雄兔腳撲朔”等四句該如何理解?

      第一,應(yīng)該先明確這是一個生動的比喻。

      第二,應(yīng)該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一個比喻句結(jié)束全詩。首先,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釋了“伙伴”們的驚訝,同時也是對讀者必然產(chǎn)生的疑問做出一個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來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這一機巧的比喻,使全詩為之增色,錦上添花。

      此外,這四句詩被認為是吟唱者即敘事人對木蘭的贊詞,這種說法與將其視為木蘭對“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蘭詩》中的繁簡處理?

      必須明確以下三點:《木蘭詩》中何處繁,何處簡?這樣的繁簡處理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效果?作者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處理?

     、 繁筆的運用: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事重重,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zhàn)場時的心態(tài),木蘭回家后家人的歡樂,木蘭重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內(nèi)容,都寫得不厭其繁,細致入微。

      例如,木蘭采買鞍馬一事,就通過東西南北的排比鋪寫,渲染了戰(zhàn)前準備的緊張和忙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木蘭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見一身戎裝的木蘭是何等的英姿颯爽!

      又如,寫木蘭奔赴戰(zhàn)場時反復提及“不聞爺娘喚女聲”,其實正是木蘭此時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當夕陽西下,暮色沉沉時,木蘭獨自露宿在黃河之畔時,耳聽黃河流水嘩嘩作響,心中卻時時回響著父母的聲聲呼喚,漸行漸遠,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早已聽不見了,但這聲音卻時時回蕩在女兒的耳畔心頭!征程漫漫,何時能再聽到那溫暖女兒內(nèi)心的爺娘親切的呼喚呢?

      再如,末段寫木蘭將回家鄉(xiāng)時爺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動,通過同樣的句調(diào)作三次反復重疊,生動表現(xiàn)了親人們十年離別后終于得到團聚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而對木蘭重入閨房,再著“女兒妝”的一段描寫,更是淋漓盡致地渲染了木蘭的熱愛生活、美麗可愛的女兒情態(tài)。

      ② 簡筆的運用。至于簡筆,主要是對戰(zhàn)斗過程的描寫力求其簡,十年生活,只用了幾句話就交代完了。

      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著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的孝敬父母、勇于擔當重任的性格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zhàn)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好心靈的內(nèi)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安排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對戰(zhàn)爭的冷淡和遠離。

      一個女孩兒在戰(zhàn)場上拼殺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其勇武強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廣大讀者喜愛的并不是一個沒有女性特點的女超人,人們向來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顧大嫂”之流,中國也不乏嬌滴滴鶯聲燕語般的“崔鶯鶯”這樣標準的美人,但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女性,在中國文學史上,卻只有木蘭這獨特的一個!這樣的繁簡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現(xiàn)作者傾向的作用。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繁簡

      文學作品的語言要繁簡得當,既不可貪多務(wù)得,也不能一味求簡。我們細讀《木蘭詩》,便可以悟出這個道理。

      《木蘭詩》緊緊圍繞著木蘭的形象著墨。它有時“惜墨似金”,寫得極簡;有時又“潑墨如水”,盡力鋪排。如“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敝涣淙郑愀爬四咎m十幾年出生入死、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生涯,顯得何等簡練!其中兩句寫朔風凜冽,刁斗聲聲;月光映雪,木蘭未眠。它通過環(huán)境、景物、氛圍的描寫,渲染出木蘭思家的復雜心情和嚴守崗位的戰(zhàn)士氣質(zhì)。盡管邊地生活是艱苦的,周圍寂靜得只聽見忽斷忽續(xù)的刁斗聲,木蘭和伙伴們卻仍然穿著甲胄,隨時準備為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此情此景,寫得有聲(北風聲、刁斗聲)、有色(月色、雪色和鐵的反光),多么耐人尋味!正如劉大白在《舊詩新話》中所說:“整整的四排句,看去是很板的,其實其間層次分明。因為有駿馬而無鞍韉,不可以騎坐,所以還得買鞍韉;有鞍韉而無轡頭,不可以控御,所以還得買轡頭;有轡頭而無長鞭,不可以驅(qū)策,所以還得買長鞭。”這種東、西、南、北循序鋪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屬常見,但是《木蘭詩》中用得尤多且活。如“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句,或依時間(旦、暮),或依輩分(父母、姊、弟),或依性別(雄、雌),都采用循序鋪排的方式。正是在這種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鋪敘中,《木蘭詩》卻寫得風趣橫生,興味淋漓,使情事如見,景物若畫。從這方面說,它又像是“潑墨如水”了。

      全詩著力寫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而很少寫她在戰(zhàn)斗中的英雄業(yè)績。從表面上看,似乎刻畫兒女之情多,而描繪英雄之氣少。但從實際效果看,詩中所刻畫的種種兒女情狀,正多方面地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實動人。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一幅少女思親圖,真是呼之欲出。木蘭以一女兒身,在多年艱苦的征戰(zhàn)生活中,能喬扮男裝而不被察覺,已顯得異常聰明和機警;在萬里關(guān)山的殊死爭奪中,又能屢建戰(zhàn)功而奏凱歸來,更顯出無比英勇和豪健。在這里,兒女情與英雄氣不是相得益彰了嗎?

      《木蘭詩 / 木蘭辭》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采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木蘭詩》語言生動質(zhì)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jié)復雜而有變化!赌咎m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于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里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shù)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shù)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xiàn)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 / 木蘭辭》故事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zhì),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jù)戰(zhàn)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語),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在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技巧方面,《木蘭詩》很有特點,對后世也有深遠影響。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唐代大詩人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可以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經(jīng)膾炙人口。

      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jù)《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xiāng)、木蘭廟。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的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是一個深深扎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zhì)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xiàn)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木蘭詩 / 木蘭辭》創(chuàng)作背景

      它產(chǎn)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事和詩可能產(chǎn)生后魏,這詩產(chǎn)生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經(jīng)后代文人潤色的痕跡,但基本上還是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學者們大都認為,《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朝后期。

      藝術(shù)特色

      互文:“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并非在特定市場買特定物品,而是通過互文手法表明在不同市場綜合采購出征裝備;“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也不是說將軍都戰(zhàn)死、壯士都歸來,而是將士們歷經(jīng)無數(shù)戰(zhàn)斗,有的犧牲,有的幸存歸來;ノ氖乖娋浜啙嵡覂(nèi)涵豐富。

      排比:“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通過排比生動展現(xiàn)木蘭歸來時家人的喜悅與忙碌,增強了詩歌節(jié)奏感和表現(xiàn)力。

      對偶:“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等對偶句,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描繪出邊塞環(huán)境的艱苦,烘托木蘭在戰(zhàn)場的艱辛。

      敘事詳略得當:詳寫木蘭從軍緣由、出征前準備、返鄉(xiāng)團聚情景,對戰(zhàn)爭過程則簡略描述。如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細致刻畫木蘭離家后的思鄉(xiāng)之情;而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短短兩句便概括多年戰(zhàn)爭。這樣安排突出木蘭形象,使詩歌主題更集中。

      多種修辭手法運用:

      木蘭形象

      木蘭具備多重美好品質(zhì)。她孝順,為讓年邁父親免受征戰(zhàn)之苦,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勇敢堅毅,雖為女子,卻不畏戰(zhàn)場兇險,在多年征戰(zhàn)中頑強拼搏;淡泊名利,立功后面對天子豐厚賞賜與高官任命,毅然選擇回歸平凡生活與家人團聚;機智聰慧,女扮男裝十二年未被同伴識破。木蘭形象打破傳統(tǒng)性別束縛,展現(xiàn)出女性的偉大力量,成為古代文學中經(jīng)典的巾幗英雄形象。

      文化背景

      詩中 “可汗大點兵”“可汗問所欲” 體現(xiàn)當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統(tǒng)治特點,“可汗” 是鮮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對首領(lǐng)的稱呼 。“東市買駿馬…… 北市買長鞭” 反映北朝商業(yè)活動有固定市場交易,也暗示木蘭家所在地區(qū)經(jīng)濟較為繁榮,交通便利。木蘭替父從軍行為,在北朝社會有一定現(xiàn)實基礎(chǔ),當時少數(shù)民族社會風氣開放,女性相對自由,習武之風盛行,女子也能參與軍事活動,如《李波小妹歌》也記載了女子習武善戰(zhàn)情景。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2

      韋元甫木蘭詩原文:

      禾蘭抱桿杼嗟借問復為誰?欲聞所戚戚感激強起顏。老父求兵籍氣力日衰耗。豈足萬里行?有子復尚少!胡沙沒馬足朔風裂入膚。老父舊贏病何以強自扶?木蘭代父去秣馬備戎行。易卻紈綺裳洗卻鉛粉妝。馳馬赴軍幕慷慨攜干將。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襲燕支虜更攜于闐羌。將軍得勝歸士卒還故鄉(xiāng)。父母見木蘭喜極成悲傷。木蘭能承父母顏卻卸巾幗理絲黃。昔為烈士雄今為嬌子容。親戚持酒賀父母始知生女與男同。門前舊軍部十年共崎嶇本結(jié)兄弟交死戰(zhàn)誓不渝。今者見木蘭言聲雖是顏貌殊。驚愕不敢前嘆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jié)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 (《樂府詩集》卷二十五 唐朝人韋元甫《木蘭詩》)

      韋元甫木蘭詩翻譯:

      木蘭抱著織機的梭子嘆著氣,究竟是為了誰這么愁苦呢?想要聽她說所憂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強顏述說:老父隸屬于兵籍,必須服兵役,但是他體力已經(jīng)逐日衰減,怎么經(jīng)得起萬里征程呢,雖然有兒子但是年紀尚小(不能夠替父服役)。北地的風沙足以淹沒戰(zhàn)馬的馬蹄,凜冽的北風足以撕裂人的皮膚。老父本來就有病了,身體虛弱,依賴什么來勉強照顧自己呢?

      木蘭決定替代父親去服役,喂飽了馬后著上戎裝踏上行程。換掉了華麗的閨閣衣裳,洗凈了鉛華的妝飾?v馬趕赴軍營,豪壯地提攜著寶劍(注:干將是古劍,此處借用為寶劍。)早晨停馬在雪上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邊。夜晚三更突襲了燕地部族的胡虜,抓住了于滇的酋長。(注:此二句為互文)。將軍(應(yīng)是木蘭)得勝榮歸,士卒返回故鄉(xiāng)。

      父母看到木蘭歸家,高興到了極點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蘭能夠承接安慰父母,脫下戎裝整理絲簧。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卻變成了嬌美的.處子之容。親戚們舉著酒杯祝賀木蘭的父母,到現(xiàn)在才知道生女兒原來同生兒子一樣。門前曾是木蘭的舊部士兵,十年來一起出生入死。本來結(jié)下了兄弟的情誼,誓死共同戰(zhàn)斗絕不改變。今天看到木蘭,聲音雖然相同但容貌已經(jīng)改變了。驚慌地不敢上前,徒自嘆著氣而已。世上哪有這樣的臣子,能有木蘭這樣的 氣節(jié)情操,忠孝兩全,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夠泯滅?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3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霜余已失長淮闊?章犱鍧}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翻譯

      秋霜降后,長淮失去了往日壯闊的氣勢。只聽見潁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傷逝。河上傳來歌聲悠揚,佳人還唱著醉翁的曲詞。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飛電一閃即馳。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瑩圓潤,遺落消失卻不過一瞬。十五的月輪多么皓潔完滿,第二天就會漸漸缺損。和我一樣同醉翁相識,如今還剩有幾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經(jīng)把所有的人照臨。

      注釋

      長淮:淮河。劉長卿《送沈少府之任淮南》:“一鳥飛長淮,百花滿云夢。”

      清潁:指潁河,潁水,為淮河重要支流。

      佳人:潁州地區(qū)的歌女。

      醉翁詞:指歐陽修在穎州做太守時,所寫的歌詠穎州西湖的一些詞。

      四十三年:歐陽修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作《木蘭花令》詞,到蘇東坡次韻作此篇時正好四十三年。

      電抹:如一抹閃電,形容時光流逝之快.吳潛《滿江紅》:“便使積官居鼎鼐,假饒累官堆金玉,似浮埃,抹電轉(zhuǎn)頭空,休迷局。”

      三五:十五日。李益《溪中月下寄揚子尉封亮》:“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

      盈盈:美好的樣子。

      二八:十六日。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賞析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上片寫自己泛舟潁河時觸景生情,下片寫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詞委婉深沉,清麗凄惻,情深意長,表達了對恩師的懷念之情。

      “霜馀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咽”,上闋起首兩句描寫了作者泛游潁河所見到的景致。潁州有潁河汝水,最終匯于淮河之中!八拧眱勺纸淮髡叩綕}州時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潁河也失去了春夏時期波瀾壯闊的氣勢,溫婉細流涓涓而下。水聲潺潺,在作者聽來,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時思念恩師的心情。將河水擬人化的寫法,更顯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通過寫潁州人對于歐陽修的懷念,表達了詞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嘆,時間如同閃電一樣快速逝去,只有像歐陽修那樣為人、為政、為文,才能夠長久得被人們銘記。歐陽修在潁州期間,頗有政聲,建樹多多,深得當?shù)馗咐系木粗嘏c愛戴。潁州父老為了紀念這位文壇巨匠作出的貢獻,不但世代傳唱他在潁州創(chuàng)作的詩詞,還立祠以表懷思。四十三年轉(zhuǎn)瞬飛逝,而恩師也已駕鶴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嘆時光無情,對先師的懷念有增無減,令人動容。

      下闋體例與上闋基本一致,均為由景及情,前面兩句寫潁河的晚景!安蓊^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經(jīng)開始降下露水,露珠晶瑩剔透且圓潤光滑,但卻不能長存。“三五盈盈還二八”點明月亮陰晴圓缺的狀態(tài)。南朝鮑照有詩“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南朝蕭統(tǒng)《文選》為其作注釋日:“二八,十六日也!痹谶@首《木蘭花令》里,詞人以露珠的流逝與月亮的'圓缺慨嘆時光飛逝、人生無常,也是對前文“四十三年如電抹”的詮釋。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詞結(jié)尾處將主旨進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過去了,現(xiàn)在能記得醉翁的人還剩下幾個?峙轮挥凶髡吲c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擬人化的手法寫西湖月能“識翁”,含蓄寫出歐陽修在潁州時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見證醉翁在潁州的所有功績。

      蘇軾少年求學京城,得到歐陽修的賞識與提攜。后來兩人又政見相同,詩文相和,成為忘年之交。在蘇軾的人生中,歐陽修對其行文、為政、處事,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嘆與思念才顯得情意綿綿、動人肺腑。而此詞更出彩的一點,在于詞人將內(nèi)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纏綿悱惻,娓娓道來,氤氳進人的內(nèi)心深處。

      創(chuàng)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游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4

      減字木蘭花·送趙令

      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

      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慚愧青松守歲寒。

      翻譯

      往日春光亭下的流水,現(xiàn)在在哪里?日月如梭,我們頭發(fā)都白了,打算怎么辦!

      友人再一次相見,我已不能適應(yīng)變化不測的世事。出仕的熱情淡薄了,自愧不如青松,青松在寒時也能守住本色。

      注釋

      梭:織布機上的部件,穿引很快。多用以比方往來迅速,如日月如梭。

      擬奈何:打算怎么辦。

      官況闌珊:意謂出仕為官的熱情淡漠了。

      況:況味,境況和情味。

      闌珊:衰落,即將殘盡。

      青松守歲寒:指青松耐寒冷,終歲不凋。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東坡自杭返朝過高郵之時。是時,詞人與高郵令趙晦之再一次相見,感慨頗多,于是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賞析

      上片“春光亭下。流水如今何在也”,是說詞人早年與趙晦之相識在春光亭下,那亭下的流水已不知逝去到什么地方了,回憶起當年交友,情深誼厚。從此詞的下文“歲月如梭。白 首相看擬奈何”看,“春光亭下”云云,當指第一次密州相見之時,那時詞人剛四十歲,尚屬壯年,至此時的第三次贈詞,詞人已是五十六歲,故得稱“白首”,且時隔十六年,也與“歲月如梭”相合。

      下片:“故人相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詞人在“故人”面前,傾訴著自己別后的仕宦坎坷經(jīng)歷,有如趙晦之早年的失官東武令和“三仕已之無喜慍”等遭遇,但自己則更為悲慘,“官況”可謂大起大落,幾度挫折,正是“世事年來千萬變”的'反映。結(jié)句“慚愧青松守歲寒”,是說自己難能如青松耐守歲寒一般,而倍感慚愧。

      詞中的“白首相看擬奈何”、“慚愧青松守歲寒”諸句,雖慨嘆時光流逝,無奈“歲月如梭”;但是詞意卻隱含著“壯志難酬”和堅守職責、不懼磨難的積極內(nèi)涵。讀之令人肅然起敬。全詞曲盡心態(tài),含蓄哿慨,筆力縱橫,鑄語自然。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5

      原文

      《木蘭花慢·別西湖兩詩僧》

      嫩寒催客棹,載酒去、載詩歸。正紅葉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橋話別,悵薜蘿、猶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夢,帝城幾度斜暉。

      鴻飛。煙水氵彌氵彌。回首處,只君知。念吳江鷺憶,孤山鶴怨,依舊東西。高峰夢醒云起,是瘦吟、窗底憶君時。何日還尋后約,為余先寄梅枝。

      注釋

      心期:心靈契合的歡快之情。

      三生:佛家語,指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傳為釋圓觀轉(zhuǎn)世后與故友李源相會處(袁郊《甘澤謠》)。

      彌彌:茫茫。

      吳江鷺憶:彭傳師于吳江筑亭,

      有句云:“猛拍欄桿呼鷗鷺”句。此指祖皋之去處。

      孤山鶴怨:林和靖養(yǎng)鶴孤山,以此自娛。此指詩僧的居所。

      注釋

     、傩钠冢盒撵`契合的歡快之情。

     、谌悍鸺艺Z,指前生、今生、來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傳為釋圓觀轉(zhuǎn)世后與故友李源相會處(袁郊《甘澤謠》)。

     、蹚洀洠好C。

      ④吳江鷺憶:彭傳師于吳江筑亭,有句云:“猛拍欄桿呼鷗鷺”句。此指祖皋之去處。

     、莨律晋Q怨:林和靖養(yǎng)鶴孤山,以此自娛。此指詩僧的居所。

      鑒賞

      詞的上半闋寫主客晤對的清歡。一起三句將詩酒清游的勝概寫出,便有一種籠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說自己起了游興,而說是好天氣催動了我的作客之舟。這種擬人化的寫法,突出了風日之美,有一種人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澳酆保驯蝗烁窕,一個“嫩”字給瑟瑟的輕寒賦予一種令人愛賞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紅葉”兩句,復筆寫景。山上是滿林紅葉,石間有潺潺清泉,繪聲繪色,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寫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向往山林的歸隱心曲。盧祖皋在此用典,就將一種脫落簪紱,息影山林的心愿訴諸其中了!岸嗌傩钠凇,即多么快慰的意思。

      當讀者正隨著詞人的妙筆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時,作者卻將我們帶入了這樣一個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與冷泉亭、合澗橋相距不遠,是有名的景觀。然而詞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鋪陳,而是一種兩面關(guān)合的用典。作者寫帶有佛家輪回色彩的傳說,除了符合杭州實景而外,還切合對方的和尚身份,好像這眼前的景物與兩位詩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緣的。盧祖皋在此強調(diào)了他對這種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戀。“依薜蘿猶惹翠云衣”,個“惹”字尤能將無情草木化為有情。作者這樣運筆,不但使文氣跌宕,富有變化,而且還能喚起人們綿綿無盡的離情別緒來。歇拍兩句,再將筆勢收攏,點出今番之帝城醉夢,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從這里我們可以想見作者那顆高尚的心靈在追求著一種清遠,超脫,然而現(xiàn)實的黑暗齷齪,使他轉(zhuǎn)向山林,轉(zhuǎn)向自然,去尋求人性的復歸。

      下片設(shè)想離別后的思念,文筆活潑,妙喻聯(lián)翩,意思是說:鴻鳥已飛向煙水茫茫的遠方,只有你們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跡。這是以鴻鳥比喻自己漂泊無定的行蹤。接下去,作者以錯綜之筆就自己與詩僧兩面關(guān)鎖寫來,脈絡(luò)清晰。“吳江鷺憶”,指作者的去處!肮律晋Q怨”,指二僧掛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鶴子隱于孤山,與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這樣寫來便覺清超,也顯示了詞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經(jīng)“夢醒”二字點染,便成了奇筆。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詞人以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山河。“瘦吟”句是寫對詩僧的憶念,暗用李白《戲贈杜甫》“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笆荨弊钟中蜗蟮乇磉_了相思的苦懷。歇拍二句,自相問答,饒有趣味。什么時候再相聚會呢?那就請你寄來報春的梅花吧。這樣的結(jié)尾,更顯得雅致,有韻味。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6

      減字木蘭花·冬至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

      翻譯

      早晨云霧散去,在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從此以后,白天漸長。也望這日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的習俗代代相傳。

      冬至以后,天氣轉(zhuǎn)暖,寒意漸少。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慢慢變短。從今天開始,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

      注釋

      寒影初回:從冬至日起,太陽從南回歸線北移,日影漸短,故稱“初回”。

      長日至:指白天開始漸長。

      羅襪新成:冬至日晚輩要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稱“履長之賀”。

      添一線:添加量日影的線長。

      秉燭:拿著點著的蠟燭(用來照明)。

      賞析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兩句,描寫早晨云霧散去,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這一天是一年當中影子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我國傳統(tǒng)的陰陽觀以陰陽來解釋冬至,冬至又稱“長至節(jié)”,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后開始逐漸變?yōu)闀冮L夜短的物候變化特征!傲_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兩句主要描寫冬至的習俗。“羅襪新成”,三國魏曹植有《冬至獻襪履表》開頭便是“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 南朝宋沈約《宋書》亦記:“冬至朝賀,皆如元旦之儀,又進履襪。”后魏崔浩《女儀》載:“近古婦人,常以冬至進履于舅姑。”冬至日,從日照角度看,自是從此以后,白天漸長,光照漸多。然從實際感受言,則冬至之后進入數(shù)九寒天,這是因為大地萬物皆已冷透,雖日照漸長,此時依然最冷,正如夜間涼在半夜后,午間熱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樣。冬至對長輩進履襪,保暖祈福,是節(jié)日祝福又有實際用處。

      下片進一步寫冬至日前后的天氣變化!熬_意寒淺”,冬至以后,天氣漸漸轉(zhuǎn)暖,寒意漸漸減少!氨M道朝來添一線”,據(jù)《歲時記》載:“魏晉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長一線”,按氣候變化規(guī)律,冬至后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應(yīng)該慢慢變短才恰當!氨鼱T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從今天開始,黑夜變短,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表現(xiàn)出作者對白日漸長的欣喜,對冬日寒意漸去的雀躍。

      這首詞雖然是變現(xiàn)節(jié)氣時令規(guī)律變化的作品,語言平實而不平淡!皶浴、“瑞”、“綺”等形容詞以及“回”、“淺”、“添”、“減”等字眼有效消減了寒日的凜冽之氣,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此外,全詞語言典雅得體,表現(xiàn)手法嫻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語言技巧。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7

      云鬟傾倒,醉倚闌干風月好。憑仗相扶,誤入仙家碧玉壺。

      連天衰草,下走湖南西去道。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

      翻譯

      酒醉后頭發(fā)散亂,依靠著欄桿發(fā)現(xiàn)眼前一片美景。倚仗別人攙扶我,進入仙家的境地。

      一望無際的枯草,我從水路取道蘇州,就隨著范蠡退隱江湖離開仕途么?

      注釋

      云鬟:古代通稱婦女的頭發(fā)。此處特指蘇軾自己的頭發(fā),這與古代成年男子束發(fā)的習俗有關(guān)。

      傾倒:有散亂的意思。

      姑蘇:指蘇州。

      鴟夷:春秋戰(zhàn)國時期,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消滅吳國之后,主動退隱江湖,改姓更名,到齊國時稱為鴟夷子皮。

      賞析

      上片寫醉后所見的美景以及醉態(tài)中的奇想。首句“云鬟傾倒”,直接描寫酒醉后頭發(fā)散亂的狀態(tài)。次句“醉倚闌干風月好”緊承前句,當蘇軾醉后倚欄而望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美的境界:“風月好”。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在醉酒后擁有本真的自我,再加上恰好與自然美景相遇,這種“酒中趣”就顯得不俗了!皯{仗相扶”一句,承上句一個“醉”字,仍寫醉意朦朧的狀態(tài)。就在這時,蘇軾突發(fā)奇想,“誤人仙家碧玉壺!碧K軾從年輕時起就博覽群籍,不免于“雜學旁搜”,神仙方術(shù)之類書籍也莫不畢覽,由該詞所寫可見一斑。這里 “仙家碧玉壺”的神話傳說,不僅緊扣上文酒醉之事,而且充分表露了蘇軾童真與詼諧的個性。

      下片寫赴杭州途中所見的景物,以及途經(jīng)蘇州時的懷古之思!斑B天衰草”句,顯示了江南仲冬時的季節(jié)特征,展現(xiàn)了蘇軾在曠野中行進時一片蒼涼、凄清的景象,多少也透露出蘇軾在宦游中某種疲乏、棲遑(huáng)的心態(tài),為下文引發(fā)對于人生道路的思考預伏一筆。接著“下走湖南西去道”一句,是敘事,暗寫當前赴杭任之事!昂弊帧爱斨柑保⑴c蘇軾此次取道湖州至杭州的履歷相印證,以確定本篇的寫作時間,是頗為精當?shù)摹?“一舸姑蘇,便逐鴟夷去得無”兩句,寫經(jīng)過姑蘇時,引起對當年歸隱江湖的越國功臣范蠡的聯(lián)想,以及對蘇軾自我人生道路的思考。盡管蘇軾的這種思考是偶發(fā)的,并不符合蘇軾的“奮厲有當世志”(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的人生理想。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十一月,蘇軾赴杭州通判任途中經(jīng)過蘇州,該詞是蘇軾在蘇州即景遣興之作。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10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翻譯

      黃鶯開始啼叫,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細雨蒙蒙,珍貴如油,滋潤著草木,那剛剛長出的春草,遠看一片嫩綠,近看卻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jié),有花而不去看它開放,就意味著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著春離開大自然,紛紛落花夾雜著綠色的苔蘚。

      注釋

      初:剛剛。

      解:能、知道。

      語:這里指鶯鳴,嬌啼婉轉(zhuǎn),猶如說話。

      酥:酥油。

      近卻無:近看什么色彩見不到。

      休辭:不要推托。

      顛倒:紛亂。

      紅英:落花。

      簡析

      整首詞可以這樣理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fā)現(xiàn)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jié);ㄊ遣唤(jīng)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從詞中“鶯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語句可以看出,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jié)是早春(或初春)。這與韓愈原詩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么在花開花落的特征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根據(jù)韓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軾采用了這一說,并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jié),觸目傷懷,顛之倒之。那么,讀者可以揣測:趁年輕時瀟灑走一回,及時把握青春年華,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后悔顛倒,無所作為,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創(chuàng)作背景

      《減字木蘭花》約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東坡時年28歲。此時,東坡以覃恩遷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過寶雞,重游終南山。其弟子由聞之,寄《聞子瞻重游終南山》詩,東坡次韻,并作此詞以寄。

      鑒賞

      上片,寫初春美好時光。第一、二句點明初春的時令:“鶯初解語”;點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處”。接著三、四句就寫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蓖ㄟ^初春細雨滋潤草根而轉(zhuǎn)青色而轉(zhuǎn)明麗這一細微變化,把如畫的春光美景生動地描繪出來。尤其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觀察得極為細致,描寫得極為逼真。因為遠看剛剛返青的草芽,呈現(xiàn)青色;而近看草芽,則仍是黃色的了。這自然不是東坡的發(fā)現(xiàn),早在唐代,韓愈就注意到了,并寫進他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去了。詩寫道:“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睎|坡點化運用韓詩的傳神之詞句,用進上片,正好道出了初春的可貴,而又不露痕跡。

      下片,勸人盡賞春光!靶蒉o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是說不要借“醉倒”沉醉之故,而拒絕去看春花。不看春花,就意味著失去了花會給人的青春活力,意味著時光易逝,人走向衰老。這是最大的人生誤區(qū)!叭松桌咸祀y老”。東坡的言辭中同樣也充滿了人生哲理。東坡曾說“人生何以易此樂,天下誰肯從我歸!焙尾桓臑椤叭松我砸状藰罚皶r看花春常歸!薄澳夯兀嵉辜t英間綠苔”,帶有醒世之意的恒言。不要等到春離開人間吧。否則,將是“紅英”紛亂地夾雜著“綠苔”而失去春的魅力。子由《聞子瞻重游終南山》詩一開頭就說得好:“終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緣崖綠似苔!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 篇11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翻譯

      無論行走還是靜坐,無論獨自吟詠還是互相唱和,乃至臥倒床榻,我都獨自一人;久久的站著凝望讓我倍加傷神,更無奈這春寒招惹我的愁緒。

      這份愁情有誰曾見到,讓我眼淚滾滾,把自己原先的粉妝沖洗得一絲不留;愁病交加,把燈芯挑了又挑,終究難以入眠。

      注釋

      獨行:一人行路;獨自行走。

      獨坐:一個人坐著。

      獨唱:獨自吟詠、吟唱。

      獨臥:泛指一人獨眠。

      佇立:久立。

      傷神:傷心。

      無奈:謂無可奈何。

      輕寒:微寒。

      殘妝:亦作“ 殘妝 ”。 指女子殘褪的化妝。

      一半:二分之一。亦以表示約得其半。

      相仍:依然;仍舊。

      寒燈:寒夜里的孤燈。多以形容孤寂、凄涼的環(huán)境。

      不成:不行,不可以。

      賞析

      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眾、善繪畫、通音律、工詩詞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滿,婚后抑郁寡歡,故詩詞中“多憂愁怨恨之語”。相傳她出身富貴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樣的人,其說不一。有的說她“嫁為市井民家妻”,有的說她的丈夫曾應(yīng)禮部試,后又官江南,但朱與他感情不合。不管何種說法可信,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就所反映的內(nèi)容看,這首詞與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關(guān)系。

      “獨行獨坐,獨倡獨酬還獨臥”兩句,連用五個“獨”字,充分表現(xiàn)出她的孤獨與寂寞,似乎“獨”字貫穿在她的一切活動中!皝辛瘛钡葍删,緊承上句,不僅寫她孤獨,而且描繪出她的傷心失神。特別是“無奈輕寒著摸人”一句,寫出了女詞人對季節(jié)的敏感!拜p寒”二字,正扣題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詞無一語及春,惟從“輕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爸币辉~,宋人詩詞中屢見,有撩撥、沾惹之意。如孔平仲《懷蓬萊閣》詩:“深林鳥語流連客,野徑花香著莫人。”楊萬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詩》詩:“無那春愁著莫人,風顛雨急更黃昏”!爸奔础爸保焓缯嬖~與楊萬里詩用法完全相同。輕寒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愛情幸福的女詞人深有體會。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聲聲慢》);對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滿的.朱淑真在“佇立傷神”之際,不禁發(fā)出“無奈輕寒著摸人”的吟詠,足見兩位女詞人在“輕寒”季節(jié),有著共同的傷心之處。

      下片進一步抒寫女詞人愁怨!按饲檎l見”四字,承上啟下,一語雙兼,“此情”,既指上片的孤獨傷情,又兼指下文的“淚洗殘妝無一半”寫出了女詞人以淚洗面的愁苦。結(jié)穴處的兩句,描繪自己因愁而病,因病添愁,愁病相因,以至夜不成眠的痛苦。

      這首詞語言自然婉轉(zhuǎn),通俗流麗,篇幅雖短,波瀾頗多。上片以五個“獨”字,寫出了女詞人因內(nèi)心孤悶難遣而導致的焦灼無寧、百無一可的情狀,全是動態(tài)的描寫!皝辛瘛眱删,轉(zhuǎn)向?qū)戩o態(tài)的感覺,但意脈是相承的。下片用特寫鏡頭攝取了兩幅生動而逼真的圖畫:一幅是淚流滿面的少婦,眼淚洗去了臉上大半的脂粉;另一幅是她面對寒夜孤燈,耿耿不寐。

      “剔盡寒燈”的落腳點不在“剔”字(剪剔燈心的動作),而在“盡”字!氨M”字是體現(xiàn)時間的。所謂“夢又不成燈又燼”(歐陽修《玉樓春》),顯然是徹夜無眠。對于孤凄愁病的閨中人,只寫這一淚、這一夜的悲苦,其他日子里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又何況是“此情誰見”,無人見,無人知,無人慰藉,無可解脫!自寫苦情,情長詞短,其體會之深,含蘊之厚,有非男性作家擬閨情之詞所能及者。

      創(chuàng)作背景

      朱淑真雖家世顯赫,婚姻卻十分不幸,這首詞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寫。朱淑真書寫時心中充滿矛盾,但字里行間卻透露著對知音的渴望,對自我才華的肯定,對自我實現(xiàn)的期待。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06-09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07-23

    木蘭詩原文翻譯06-08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02-02

    《木蘭詩》的原文翻譯08-14

    木蘭詩的原文翻譯01-18

    木蘭詩的翻譯及原文09-17

    木蘭詩原文的翻譯09-18

    木蘭詩翻譯及原文10-20

    木蘭詩的原文及翻譯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