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精選15篇)
《化石吟》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讀這首詩可以引發(fā)人們無限的遐想。下面是《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古生物化石圖片)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卻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繹,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二、解題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科學詩是以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耙鳌笔枪旁娭械囊环N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上比較自由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三、暢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勾畫并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投影:
、鸥鶕(jù)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粗的字注音:
奇 huàn()guǒ()藏cōng lóng()
zhuó yuè()骸()骨潛()行
軀殼()檔()案猛犸()
⑵根據(jù)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侔察o美觀而不落俗套。()
、谛稳菁澎o無聲的樣子。()
、鄯Q贊而且佩服。()
、苄稳萁洑v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草木)青翠茂盛。()
、奁娈惗摶。()
⑶在下列橫線上選填恰當?shù)男揎椩~語:
的神話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碼
的魔法師的雕刻家
明確:
、呕霉[蘢卓越háiqiánkédàngmǎ
⑵幽雅悄然嘆服海枯石爛蔥蘢奇幻
、瞧婊闷椒脖湔滟F高明卓越
2、教師感情飽滿地范讀全詩,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贊嘆和節(jié)奏韻律之美。
提示:詩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并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3、學生自由誦讀,結合生物學知識理解詩歌內容。
思考:
、呕鳛榈厍蛏显浻羞^的生命之軀的證據(jù),引發(fā)人們無限的遐思。詩人是怎樣打開讀者思維閘門的?
、企w會第3節(jié)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钦洺鲈娭4、6兩節(jié)的比喻句各一例。
⑷第3節(jié)中的“你”具體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為什么?
、苫匾暤氖湃トf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嗜娖吖(jié)的思路層次是怎樣安排的,請簡要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旁姼1、2節(jié)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fā)讀者的想像。連續(xù)不斷的問句表現(xiàn)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啤澳惆盐业乃季w引向遠古”是表現(xiàn)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緊承問句之后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
、腔骸盀闅v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⑷“你”指代蘇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稱,顯得親切自然。
⑸學生積極想像,可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補充。3、4、5、6節(jié)是化石的“話”。
、试姼韫财吖(jié),可分三層。其中1、2節(jié)是第1層,通過問句引發(fā)讀者想像。3、4、5、6節(jié)是詩的主體部分,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jié)回應1、2節(jié),使全詩結構完整,有問有答。
4、學生集體誦讀全詩,讀出對自然高妙的贊嘆。
四、探究研討
1、指名學生誦讀第1節(jié),思考:詩歌以四個問句開篇卻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進化的歷程,詩行中提到的幾個“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請結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學知識,談談有關生物進化的話題。
明確:依次指無頜魚類、鳥類的祖先,兩棲類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助讀:
投影:
魚類的進化
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從低等、原始的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一個質的飛躍;它的發(fā)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動物進化的'明顯譜系。
最早的魚類化石距今已有大約四億年的歷史。原始的魚類渾身布滿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們沒有頜,所以被稱為無頜類。
泥盆紀是魚類初生時代。中生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是魚類中興時代。新生代時,各種古今魚類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魚類家族達到全盛。
2、詩的第二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安排結構有什么特點。
提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jié)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梢哉f,第7節(jié)是對第2節(jié)的回答。
3、“復原的恐龍、猛犸仿佛在引頸長吼”詩句會引發(fā)你作何感想,請就你搜集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講有關恐龍和猛犸的情況。
助讀資料:
、趴铸垼
恐龍是指古代爬行動物中的兩大類,一類叫蜥龍類,另一類叫鳥龍類!翱铸垺币辉~的原來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fā)現(xiàn)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都比較巨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xiàn)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大的體長數(shù)十米,小的體長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
兩億多年前,恐龍──這一奇特的生命曾經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稱霸一時,足跡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只留下無數(shù)令人傷感的化石和供人們猜測探索的謎團。這段歷史時期出現(xiàn)的許多有特色的事情,人們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尋、去思索,其中如最為兇猛的巨龍,身形秀麗、行動敏捷的食肉恐龍美頜龍,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是現(xiàn)今大象體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龍震龍,奔跑速度較快的似雞龍,聰明的傷齒龍,以及愚笨的劍龍和食量最大的腕龍等。
恐龍家族之最:
最聰明的恐龍有:傷齒龍美頜龍空尾龍
跑得最快的恐龍有:鴯鹋龍似雞龍棱齒龍
體重最重的恐龍有:震龍腕龍?zhí)摶谬?/p>
脖子最長的恐龍有:馬門溪龍長頸巨龍梁龍
最兇猛的恐龍有:巨龍霸王龍躍龍
食量最大的恐龍有:腕龍?zhí)摶谬堖_瑪拉龍
尾巴最為強勁的恐龍有:甲龍蜀龍梁龍
吼聲最大的恐龍有:擬櫛龍巨龍美頜龍
、泼歪铮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生活在距今久遠的冰河時代。猛犸(又被稱為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的體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當代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猛犸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猛犸的尸骨殘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猛犸的身世來歷在當時就眾說紛紜。但依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推斷的是當時西伯利亞的猛犸數(shù)量十分可觀。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驚訝,閱讀全詩請選擇一種化石,合理想像,寫一段故事,體裁不限。
教師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和猛犸的故事,以開闊學生思路。
投影:
魚化石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fā),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巖層里發(fā)現(xiàn)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獵鹿人發(fā)現(xiàn)一具完整的猛犸尸體。在發(fā)掘現(xiàn)場,人們發(fā)現(xiàn)猛犸是保持一種“坐姿”死在一個堅硬的大土塊上,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現(xiàn)象,胃中尚有沒消化的食物──樹枝和青草,甚至嘴里還有一束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茖W家根據(jù)尸體的上述情況及現(xiàn)場環(huán)境,對這頭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在遠古時代的某一秋日里,一頭猛犸漫步在別寥佐夫卡河的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和樹枝卷進嘴里,突然,河岸邊的土層因河水的長期浸潤,承受不了猛犸這龐然大物的體重而發(fā)生坍塌,這頭猛犸束手無策地陷了下去,當它奮力掙扎總算支撐著站立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堅硬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以肌肉充血的情況可以判斷它最終是窒息身亡的。
5、放錄音,學生跟讀全詩。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閱讀文段,完成1~2題:
人常說,無人分享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而無人分擔的痛苦則是真正的痛苦。雖然我們是小小少年,生活的天空晴多陰少,但我們依然在每一天為達成我們的每一個小小心愿勞碌拼搏。那一個個來去匆匆的身影,凝聚了幾多苦樂悲歡。用筆用心記錄下達成愿望的心路上的一段心緒,一縷情懷,讓心懷通過傾訴變得更加健康而亮麗。
春天的小語是枝頭的青綠,
夏天的歡聲是翻騰的熱浪。
秋天的吟唱是大地奉獻給人類的渴望,
冬天的傾訴是白雪帶給我們的肅穆與冥想。
擁有一片屬于我們自己的湛藍而高遠的天空,是我們少年人的向往!
珍惜寧靜,放飛童心。
寫出來,多好!
、沤o加粗的字注音:
一縷()冥()想吟()唱
湛()藍肅穆()傾()訴
、七@是一段文學欄目的少年主持人的話,這段話的目的是什么?請簡答。
、俏闹小按骸⑾、秋、冬”四句寫出了()
A、努力向上的精神B、少年的情懷
C、四季的美好D、喜怒哀樂
、人伎肌按、夏、秋、冬”四句的深意,用直線將左右兩邊恰當?shù)倪B接起來。
春①熱情的幫助
夏②無私的奉獻
秋③冷靜的思索
冬④心靈的溝通
、伞皳碛幸黄瑢儆谖覀冏约旱恼克{而高遠的天空”,作為主持人的話,實際上是說。
⑹“放飛童心”,可與第一段中的“”二字照應。
2、在橫線上填上一個恰當?shù)淖帧?/p>
某學校用五個讀音相同的字作為校訓,激勵師生創(chuàng)設良好校風:
環(huán)境整潔突出一個“凈”字;秩序安定突出一個“”字;文明禮貌突出一個“”字;強身健體突出一個“”字;力爭上游突出一個“”字。
〖參考答案〗
1、⑴lǚmíngyínzhànmùqīng
、扑M蠹页ㄩ_心扉,盡情傾訴心中的快樂與痛苦。
⑶B
、却憨ぉあ芟末ぉあ偾铹ぉあ诙ぉあ
、捎幸惶幙梢詢A訴心曲的場所
、蕛A訴
2、靜敬勁競
六、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盡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后世的人們在博物館去慨嘆、遐思,這更多地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
七、布置作業(yè)
1、閱讀文段,思考題目:
純金難留
(美)弗羅斯特
自然的新綠是純金,
她這種色彩最難保存。
她的新葉像一朵花;
但只能持續(xù)一剎那。
然后就還原成為葉片,
樂園就這樣沉入哀怨,
曝光就這樣墮入白晝,
凡是純金都難留。
、胚@是一首贊頌青春的詩,詩人將青春喻為,表現(xiàn)了青春的珍貴與美麗。
、啤胺彩羌兘鸲茧y留”,美好的青春難以長留,詩人暗示我們:。
、钦垖懗瞿闼莆盏膭袢讼r奮發(fā)的古詩句。(至少兩句)
〖參考答案〗
、呕ā⒓兘
、茣r光易逝,應珍惜青春年華
、悄乳e,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2
教學目標:
、儆懈星榈乩首x、 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并體味本詩的節(jié)奏、韻律美 。
、诶砬褰Y構,展 開聯(lián)想和想像,理解本詩內容。
、奂ぐl(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 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到,精美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并析題:解釋“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圖片,教師進行解說。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大多數(shù)化石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莖的化石,動物的牙齒、貝殼、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則是生物體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 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好詩的節(jié)奏、重音、語氣和語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探究質疑:題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討論并歸納:“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盎鳌本褪琴濏灮氖闱樵。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本詩寫科學家通 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贊頌科學的神奇。
2、學生自由朗讀,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請找出有關段落,并給詩歌分層,概括大意。
學生發(fā)言,明確:詩歌在結構上 是“總一分一總”;分為三層:1—2節(jié)通過發(fā)問,引發(fā)聯(lián)想;3—6節(jié)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jié)回應發(fā)問,照應開頭。
三、自主探究
1、學生齊讀3—6節(jié),找出 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理由;也可說說在讀詩過程中碰到的困惑之處。
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c.怎樣 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ā翱滔碌赖腊櫦y”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2、寫作方法探 究:
、诺谝弧⒍(jié)連續(xù)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想象。連續(xù)不斷地問句表現(xiàn)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也打開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圃娭械1節(ji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ㄅ疟鹊男揶o,通過連續(xù)的四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也表現(xiàn)了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開啟了讀者想像與聯(lián)想的閥門。)
、沁@首詩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反復朗讀,體會這一特點。并說說詩的第二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最后一節(jié)回應1、2節(jié),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仍姼璋鸦Q為“你”有什么好處?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3、學生再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學們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
2、根據(jù)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3、你學了這首詩后,有何感想?(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五、 布置作業(yè)
1、參觀或查閱資料后,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2、熟讀課文。
附板書:發(fā)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化石吟教學反思
從導入環(huán)節(jié)來看,開始我是以提問的方式來問學生是否知道化石,并且在多媒體中展示了幾張化石的圖片,農村的學生沒有去過大圖書館,更別說博物館,所以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接著就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邊看FLASH播放的課文朗誦視頻,邊對照課本朗讀來整體感知,本意是想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閱讀中初步感知全文內容的,但我忽視了初一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概括能力,他們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畢竟還十分有限,盡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經引導學生說出了許多關于這首詩歌內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沒有就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而展現(xiàn)的是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因為這些語句學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來,到最后只是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罷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備課和課前準備中我會更加注重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的這一環(huán)節(jié)。
連接導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失誤也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并沒有通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并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的發(fā)散性思維。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jié)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著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并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并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后我自己因為平時的習慣在之后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于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另外,精讀品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fā)點在于讓對遠古生物并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后只請幾位能說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里我沒有讓學生發(fā)揮想象,翻閱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yè)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后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取舍,有梯度,(課后的題目可以參考采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jié)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舍,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說,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再者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學生的一大目標,又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所以朗讀勢必要占很大的比重。鑒于對學生的了解(他們重視分數(shù),有很強的小組競爭意識),我設置了一個小組競賽朗讀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方式來落實朗讀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反映很好,也很積極,但是他們重視的只是自己這組的成績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讀能力,所以這于無形之中淡化了語文課的濃郁書香氣。我還沒有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比如我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讀音,我的詩歌朗誦感情比較豐富,能夠為學生做很好的示范),畢竟教師范讀是對學生朗讀的最好引導,他們能通過老師與自己的朗讀對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語文課堂的獨特之處應該是瑯瑯的讀書聲而不是競賽的吆喝聲,語文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感知語言——品味文本——暢談感想為主的練場,而不是競技場,要真正地做到以語文為宗,讓預設為學生而變,讓學生動腦,讓學生會說。
最后通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自己的表達和方法上的不足,板書設計還是要引起,再者畢竟不是演講或表演,語文老師的神態(tài)和語言表達應該是隨著課堂的進行和學生的反應進行而變化的,雖然微笑是最美的語言,但是還是要時刻謹記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根據(jù)課堂生成情況和學生反映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用語和神態(tài),取得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綜上,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我會本著謙虛的態(tài)度一如既往地努力,爭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進步,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的同時,緊跟新課程的步伐,多為學生想,多想學生所想,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培養(yǎng)興趣、發(fā)揮想象、學會表達的演練場,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3
[文本解讀]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是用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以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耙鳌笔枪旁娭械囊环N體裁形式。在文中有“贊頌”的意思。教學這首詩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理解詩的內容,二是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進化知識的興趣,進而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保護珍稀動植物的重要性。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讀去想去說。要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既學習了語文,又得益于自然知識。教學中采用“朗讀法”和“聯(lián)想想象法”,通過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和情感美;聯(lián)系自然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想象遠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有關化石的圖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導入。
1、出示始祖鳥化石及其復原圖。(第一張幻燈片)
2、師述:一塊堅硬冰冷的石頭,因保留了動植物的遺體、遺跡而成為化石。偉大的科學家們通過科學的推測、大膽地想象,復原出遠古生物原本美好的形態(tài)?磥,地下寶藏不僅指金銀珠寶,還指這各形各色的化石。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化石吟》!耙鳌,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在這里有“贊頌”、“詠嘆”的意思。
二、讀課文,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說說讀后的感悟。
以“這是一首……的`詩”說話。
2、指導朗讀。
①教師出示一二節(jié)的詩文,示范朗讀。(第二張幻燈片)
②學生仿讀其他各節(jié)。
、壅故纠首x效果。
3、比較朗讀,體會開頭的好處。
比較原詩和改動的詩,看有什么不同?(第三張幻燈片)
最早的魚兒沒下巴/最早的鳥兒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沒有腿/最早的樹兒不開花
明確:用一系列的問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也能起加強語氣的作用;還表現(xiàn)出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求知欲望,感染讀者,讓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萬年前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的奇妙的故事。
三、合作改寫
1、我們常說寫文章要開篇點題,那么這篇文章點題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確: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師述:是呀,化石開口講了話,幫助我們解答疑難;贾v了些什么?我們來探究一下。四人為一組來合作學習。請同學們再仔細讀詩,根據(jù)詩的內容,將詩的語言改為自己的語言。怎么說?這樣說: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化石啊,你的存在,否定了上帝造人、上帝造萬物是多么荒謬。其實,生命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這是你告訴我們的最平凡的真理。
2、學生合作,分組讀詩,討論,說話。
3、學生自由交流。
4、老師小結:通過合作學習、朗讀與改寫,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首詩歌的內容。那么同學們知道恐龍、猛犸的故事嗎?給大家講講吧。(隨即補充有關資料與圖片)
恐龍是遠古爬行動物的一種,原來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fā)現(xiàn)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比較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xiàn)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有的長達數(shù)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也有在空中飛的翼龍。兩千多年前,它們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留下無數(shù)令人傷感的化石和讓人猜測的迷團。
猛犸又稱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體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當代象要長得多,看上去,給人青面獠牙的感覺,而不像現(xiàn)在的大象那樣溫馴。
1901年,人們發(fā)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嘴里還有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茖W家推測:在遠古的某個秋日,一頭猛犸漫步在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卷進嘴里。突然,河岸邊的土層發(fā)生坍塌,這頭猛犸毫無防備地陷了進去,但它奮力掙扎總算站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它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最終窒息而亡。
四、拓展練習
1、出示魚化石或琥珀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復原其形象或想象其成因。
2、下面是艾青寫作的《魚化石》比較其與本文的異同。
《魚化石》
——艾青
動作多么活潑/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fā)/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埋進了土層;
過了億萬年/地質勘察隊員/在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鱗和鰭都完整/卻動彈不得;
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五、總結本文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作者以詩的形式,優(yōu)美的語言,向我們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那令人神往的讓人驚嘆的生物世界。詩人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說話的化石文章開篇就以問句的形式引起讀者的興趣,讓人產生一種神秘感;進而將讀者引入對遠古生物世界的探密中,具體抒寫了遐思的內容。最后回答問題,呼應開頭,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總之,本詩通過對化石的贊頌,再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科學的奇妙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板書:
(1)提問
揭示生命起源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資料首尾呼應
描畫生命檔案
。3)回答
科學的神奇人類的偉大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大意,理清結構,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理解本詩內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2、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大海變桑田,桑田變大!,在地球的歷史上,果真如此嗎?如果真是這樣,又何以為證呢?(----化石)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繹,講述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
2、題解:化石就是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二、朗讀感知
1、正字正音釋義
骸骨(hai)裹藏(guo)蔥蘢(conglong)猛犸(mengma)引頸長吼(jing)烏有幽雅?菔癄日轉星移
2、指導朗讀
。1)師范讀,生標示節(jié)奏
。2)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指名學生分節(jié)朗讀、評價
。3)齊讀課文,讀出韻律美。
3、感知內容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以“這是一首________的詩!本涫阶鞔。(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大意如何概括?
詩歌分為三層:.
。1-2)通過發(fā)問引發(fā)聯(lián)想總
(3-6)具體抒寫化石講述的內容分
。7)回應發(fā)問,照應開頭總
科學的神奇人類的偉大
或者:發(fā)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4、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文章做鋪墊。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第一、二節(jié)連續(xù)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使用了排比的修辭,通過連續(xù)的六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連續(xù)不斷地問句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開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億萬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2、詩的最后一節(jié)和第二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詩歌把化石稱為“你”有什么好處?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這兩節(jié)的后兩句也互相照應?梢哉f,第7節(jié)是對第2節(jié)的回答。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首尾圓和。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感覺親切。
3、研讀3—6節(jié),合作探究,沉睡了億年的石頭說的話。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路。)
。2)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巖石中被人類發(fā)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這扇被打開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了一個個奇幻的神話。奇幻體現(xiàn)在哪兒?
a.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學
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說否定世間萬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觀點。平凡的真理指的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所說的生物是由低級向高級,低等向高等進化而來的觀點。
如:西方,上帝造人;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由猴子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b.裹藏生命信息
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如:通過對化石里包含的DNA的分析,得知當年古生物的情況,將其外形復原。獲得生命信息。
c.反映生命的進化(不息)
如:近年,在東北發(fā)現(xiàn)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fā)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采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為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jù),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生物進化的規(guī)律。
d.雕刻家、魔法師
如:森林、地震→石油、煤炭
氣候、彗星撞地球→恐龍的滅絕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4、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遍朗讀要讀出贊美的語氣和充沛的感情。
四、質疑釋疑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五、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么呢?除此之外,還能想象些什么?
2、同學們知道恐龍、猛犸的故事嗎?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參看課本上的圖片。)
恐龍是遠古爬行動物的一種,原來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為初期發(fā)現(xiàn)和記述的這些爬行動物個體比較大,看上去有點“恐怖”。其實,現(xiàn)在知道,恐龍有大有小,有的長達數(shù)十米,有的不到一米。有肉食的.,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陸地上或沼澤附近,也有在空中飛的翼龍。兩千多年前,它們曾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們生存了上億年之久,足跡遍及世界各角落,又突然間全部消亡,留下無數(shù)令人傷感的化石和讓人猜測的迷團。
猛犸又稱古象,作為大象的祖先,它們體形比象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當代象要長得多,看上去,給人青面獠牙的感覺,而不像現(xiàn)在的大象那樣溫馴。1901年,人們發(fā)掘出一具完整的猛犸化石。猛犸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嘴里還有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茖W家推測:在遠古的某個秋日,一頭猛犸漫步在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卷進嘴里。突然,河岸邊的土層發(fā)生坍塌,這頭猛犸毫無防備地陷了進去,但它奮力掙扎總算站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它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最終窒息而亡。
3、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4、根據(jù)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六、總結課文
1、化石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chuàng)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
2、寫作特色:
。1)用詩的語言詩的情感表現(xiàn)科學內容,節(jié)奏明快。
。2)用第二人稱、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可說話的人來寫,顯得自然親切。
。3)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展示有關化石的知識。
。4)最后一節(jié)回應開頭,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3、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jié)奏,反復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lián)想想象悟中心。
七、延伸作業(yè)
1、拓展閱讀:《煤的對話》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萬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萬年的巖石里
你的年紀──
我的年紀比山的更大
比巖石的更大
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沉默的?
從恐龍統(tǒng)治了森林的年代
從地殼第一次震動的年代
你已死在過深的怨憤里了么?
死?
不,不,我還活著──
請給我以火,
請給我以火!
。1)詩歌的二、四節(jié)表明了什么?最后一節(jié)有什么深刻含義?(表明煤形成的歷史悠久最后一節(jié)寫煤對死的認識和希望。煤認為只要有火,它就能燃燒,燃燒就是它的生命,這表現(xiàn)了煤不甘埋沒、自強不息的精神。)
。2)這首詩與《化石吟》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點?兩首詩都賦予了無生命的東西以生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寫作方法?使用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都使用了第二人稱擬人化能使文章自然親切,生動感人,易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3)這首詩寫于1937年中華民族正處于危機存亡的關頭,聯(lián)系時代背景說說作者對煤的贊美主要目的是什么?(借贊美煤來歌頌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自強不息的精神。)
2、請大家在課后去發(fā)現(xiàn)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自然和人文遺產,我們應該怎樣去保護和研究它們?
3、小作文:假如我是化石……假如我是恐龍……
【板書設計】
16.化石吟
1.提問
揭示生命起源科學的神奇
化石吟2.遐思提供研究資料
描畫生命檔案人類的偉大
3.回答
【教學反思】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5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關于科學方面的詩歌,對于文本的內容,學生很容易掌握,但對于內容的理解,需要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了解。所以,學習時應讓學生了解有關化石的知識,以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大海變?yōu)樯L铮L镒優(yōu)榇蠛。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茖W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帶、學生自讀課文)。
學生聽讀,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的生字。
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2、小組討論,完成上述題目:
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贊美了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第1、2節(jié)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fā)讀者的想像;第3~6節(jié)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jié)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jié)。結構上首尾呼應。
3、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兩遍,體會詩歌的特點。
三、重點研討
1、指名朗讀3~6節(jié),思考問題:(投影顯示)
、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 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 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犸的復原圖片)
2、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3、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慮教室直接上網,或讓學生到電腦室里上網)
利用網絡上網,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化石網站。
六、布置作業(yè)
自己收集化石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教學反思】
通過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課外知識的收集,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激發(fā)了他們對科學的熱情。但是這也對老師和教學的外部環(huán)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為老師更應該了解各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6
【教學目標】
。薄⒎磸驼b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
。、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本課擬用一課時教讀。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在課前參觀當?shù)氐牟┪镳^,走訪有關專家,請教生物老師,或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有關古生物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教師在備課前,也要搜集一些有關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語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贊頌化石的優(yōu)美詩歌《化石吟》。(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將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圖片或文字資料,拿出來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備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使用。
二、整體感悟
。、默讀課文,掌握以下字詞:
骸骨 烏有 裹藏 蔥蘢 幽雅 ?菔癄 日轉星移
2、朗讀:
這首詩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jié)奏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
、 各自練讀。
、 讓部分學生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3、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就詩歌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請你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節(jié)詩歌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2節(jié),通過一連串的問句,引發(fā)讀者的想像;第3節(jié),肯定生物進化理論,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節(jié),化石中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科學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條件;第5節(jié),經過海枯石爛、日轉星移,生命由低級逐步想高級發(fā)展;第6節(jié),贊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第7節(jié),通過化石我們可以了解生物的進化。
。病⒄埬阏f說詩的第二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明確: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這樣寫,有放有收,前后照應,使全詩結構完整。
。、這首詩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全詩共4個你字,其中三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jié)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
四、拓展延伸
。薄⒒噩F(xiàn)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明確:詩歌的第3、4、5、6節(jié)都是化石說的話。當然,學生也可以用生物課上或課外所獲得的有關知識進行補充。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有特色的圖片,并作簡要的解釋。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自己搜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shù)要求在600字以上。
【本教案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教讀本文時,一方面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逐步理解詩歌內容,并細心體會詩歌的鮮明節(jié)奏,和諧聲調,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另一方面又將學生的目光從詩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學和古生物考古學,以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也能積極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學。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夠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索問題,這就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7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3、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jié)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了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設計:
導入: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 姑自說云,接 侍以來,已 見東海變?yōu)樯L!贝蠛W優(yōu)樯L,桑田變(yōu)榇蠛。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 ,隨 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 存了下來?茖W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
明確學習目標。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的情況。
整體感知:
1、學生體會,思考下 列問題(投影顯示)。
1)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2)詩歌可以 分為哪幾個層次?結構上有何特 點? (第1、2節(jié)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fā)讀者的想像;第3—6節(jié)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 思的內容;第7節(jié)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jié)。結構上首尾呼應。)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閱讀詩 歌的時候需要有節(jié)奏,反復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發(fā)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探究研討:
朗讀3~6節(jié),思考問題組: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
e、從詩歌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仔細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
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業(yè):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8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詩歌共7節(jié),可分3層。第1、2詩節(jié)是第一層,詩人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fā)讀者的想象;第3、4、5、6詩節(jié)是第2層,也是詩歌的主體部分,具體寫遐思的內容;最后第7詩節(jié)回應第1、2詩節(jié),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首尾圓合。
詩歌運用了擬人的寫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仿佛與它面對面地對話一樣,顯得自然親切。
教學目標:
1、了解化石,增進對生物進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2、感受詩歌濃郁的詩味,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
3、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語言,激發(fā)愛文學的激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濃郁的詩味,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
2、感受詩歌優(yōu)美的語言,激發(fā)愛文學的激情。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1、初一學生對化石的了解較少,與詩人情感產生共鳴有一定難度;
2、化石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識和地理知識,對學生在展開聯(lián)想表述時學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學準備:
1、學生查找與化石相關的資料;
2、教師收集化石圖片,制作教學課件。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我叫吳xx,來自xx中學。很高興來到美麗的韓城,也很高興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一節(jié)課。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節(jié)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場門前,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微型公園。在這個小小的公園里,一只威猛無比的霸王龍,帶著一只呆萌無比的小恐龍,在一片濃密的草叢中,昂首站立。
它們,時而搖頭,時而擺尾,有時還引頸長吼。這奇特的景觀引來許多行從駐足觀賞,那令人恐懼的嘶鳴,把我們的思緒引向了那奇特的遠古,令人遐思,令人留連忘返。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簡直將這里當成樂園,樂不思蜀。
同學們都知道,恐龍是大約億萬年前的生物,它早已遠離了我們的生活。那么,現(xiàn)代是怎樣知道恐龍樣子的呢?
對,是化石!
科學家通過研究恐龍留下的化石,復原了恐龍的形象,也再現(xiàn)了恐龍的生活環(huán)境,讓我們得以欣賞到一個像神話一樣的奇幻世界。
所謂,“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 就像魯迅說的: “《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的,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xù)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排斥滿族),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不同的人觀賞相同的景物,“各以其情而自得”,引發(fā)的感受自然也有所不同。面對化石,作為詩人的張鋒,詩興大發(fā),吟詩一首。這就是《化石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感受其中的科學美、情趣美、語言美。
。ò鍟婎}:化石吟,并寫下“詩”這一體裁特征)
二、檢查預習
詩歌的學習,朗讀是第一步;讀準字音,是朗讀的前提。昨天,我們布置了預習,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預習的收獲。
請看大屏幕上的詞。
奇幻(huàn) 萬載(zǎi)
骸骨( hái) 烏有(wū)
悄然(qiǎo) 潛行(qián)
軀殼( qiào) 裹藏( cáng)
檔案(dàng ) 猛犸(mǎ)
蔥蘢(cōng lóng ) 卓越(zhuó yè )
以上所選詞語,或者是易讀錯詞,或者是多音多義字,或者是生僻字。昨天,我們布置了預習,你注意到這些詞了嗎?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預習的收獲。誰來給大家朗讀一下?
指名朗讀。
他讀得聲音宏亮,吐字清晰。真好!但是,卻也并非完美。有沒有同學與他讀得不一樣?
指名再糾正。你在預習中也遇到注意到這個詞語了嗎?你從哪里得到正確的讀音?
哦,是詞典。非常好!不盲目放過一個疑問,而且權威辭書來明確認識的做法提倡。
三、讀出節(jié)奏,讀出詩味
1、示范朗讀
當然,詩歌的朗讀,讀準字音,僅僅是最基本的要求;詩歌的朗讀,我們還需要注意什么呢?請大家屏幕:
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
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
最早/登陸的/魚兒/怎么/沒有/腿?
最早的/樹兒/怎么/不開/ 花?
這一小節(jié)是5拍、5拍、6拍、5拍;押韻的字是“巴”、“牙”、“花”,我們讀時要突出韻腳,這樣才能使詩歌有韻律美和音樂美。
2、練習朗讀
節(jié)拍是詩歌生命力的表現(xiàn)之一,而韻腳則是詩歌具有音樂美的關鍵所在。下面,請同學們用序號標明詩節(jié),然后選擇其中的一節(jié),以語意不中斷為原則,用短斜線劃出節(jié)拍;以韻母相同或相近為標準,在詩行的結尾,用空心圓圈畫出韻腳詞。大聲讀出來。
3、一起分享
3分鐘后,一起共同分享。
4、集體朗讀
全詩的偶句押a韻,讀起來瑯瑯上口,音調和諧,有一種回環(huán)往復、富于變化的美。現(xiàn)在,一起全班齊讀,再次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
四、讀懂內容,讀出情感
。ㄒ唬┳x出情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遠古先民的吟唱,到唐詩宋詞的璀璨,再到現(xiàn)代詩歌的繁榮,它們一脈相承,優(yōu)秀的詩人總是會從古典詩歌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讓我們來讀三首古典詩歌。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老師為什么單單選擇了這三首詩歌呢?有沒有同學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秘密?
是的,這三首詩的題目中都有一個“吟”字。吟,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形式上自由活波,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往往不拘一格。情感上,可以是抒情主人公情不自禁的“吟唱”,如《游子吟》;也可以是對所寫事物的由衷贊頌,如《石灰吟》;有時,也不免有悲愁慨嘆之意,如《暮江吟》。
那么,這首詩題為“化石吟”。這里的“吟”字,又是什么意思呢?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在書上勾畫并批注。3分鐘后指名回答。
學生可能提到的答案有:
1、贊美、贊頌之情。
詩歌第3節(jié):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冷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詩歌第4節(jié):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詩歌第6節(jié):啊,你——令人嘆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詩人對化石的贊美之情貫穿著全詩。是的,各種各樣的化石是地球地質史和生物史上見證者。它們是大自然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不過,這首詩中,詩人僅僅表達了一種贊美之情嗎?
2、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對自然萬物的強烈好奇
詩歌的第1節(jié),詩人一連提出了四個問題:最早的魚兒怎么沒下巴?最早的鳥兒怎么嘴長牙?最早登陸的魚兒怎么沒有腿?最早的樹兒怎么不開花 ?
詩歌的第2節(jié),又提出了兩個問題: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這些連續(xù)的問句,可以看到詩人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在你預習查找資料,看到各種各樣的化石圖片的時候,產生過類似的疑問沒有?請模仿詩中的方式將自己的疑問提出來。
請同學們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疑問,至少兩句。
有人說“問題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毕M蠹矣垒釋θf事萬物的好奇之心,勇于探索,獲得學業(yè)上的成就,事業(yè)上的成功。
(二)讀懂內容
詩人在第2詩節(jié)中提出疑問: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這兩個問題,在詩中有答案嗎?
明確:在第7詩節(jié)。那么,化石都告訴了我們哪些知識呢?你從哪些詩句看出來。
請結合詩句,以“化石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說一句話。
示例一:化石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的存在。
示例二:化石告訴我們生物是一步步進化而來的。
示例三:化石告訴我們歷史的發(fā)展是有密碼的。
示例四:化石告訴我們歷史的密碼就隱藏在自己黑色的軀殼內。
示例五:化石告訴我們生命的航船向近代進發(fā)的歷程。
示例六:化石告訴我們遠古林木多么蔥蘢、幽雅。
……
讓我們來讀一段文字:
遠古時代某種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經過漫長的時間變遷,最終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進化,二是幫助確定地層的年代。
這段文字,是百科上關于化石的一則資料。它很客觀,很直白,也告訴了我們化石的相關知識。然而,不同的是,詩人卻將科學的內容與詩歌的形式巧妙地結合了起來。
如果說,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審視,寫送別之情的詩歌叫“送別詩”;寫田園風光的詩歌的,我們稱之為“田園詩”;寫邊塞苦寒、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詩歌,我們稱之為“邊塞詩”;寫緬懷古跡,諷喻當今的詩歌,我們稱之為“懷古詩”;寫神游仙界、馳騁美好想象的詩歌,我們稱之為“游仙詩”的話,那么,寫科學內容的詩歌,我們自然應該稱之為“科學詩”。
齊讀“科學詩”的概念。
ü 以科學知識為題材的詩歌;
ü 科學詩是科學與詩相結合的產物,它用形象思維、擬人化手法,
通俗、生動、有趣地把科學知識表現(xiàn)出來,具有藝術的形象性和科學的知識性,是普及科學知識的工具。
ü 創(chuàng)作科學詩,強調內容的科學性與詩意,并體現(xiàn)出一定的人生
至理。
五、精讀品味,領悟魅力
詩歌用形象語言說話,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來談談自己的理解。
示例一:我選擇第1詩節(jié)。
這段話,連用四個問句,啟發(fā)讀者思考關于化石,關于生物進化的知識,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詩歌充滿了趣味性。
示例二:我選擇第2詩節(jié)。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萬年的石頭能否說話?
這兩句話,連用兩個問句,無疑而問,答在問中。啟發(fā)讀者思考的同時,也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詩歌充滿了趣味性。
示例三:
我選擇“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這句話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肉體的腐朽”與“生之靈火的潛行”作比較,突出強調了遠古生物的肉體雖早已經死亡,但掩埋在地下的化石卻保留了大量有關這一物種的信息,從中可以解讀出生物進化的歷史。
示例四:
全詩共5個“你”字,其中四個都用稱呼化石,但第6節(jié)中的“你”卻另有所指——大自然。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并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顯得自然親切。
其實,不僅僅是語言,在詩歌的結構上也有它的獨到之處。請思考:詩的第1節(jié)、第2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有何好處?
示例:詩的1—2節(jié)以一連串的問句開篇,引發(fā)讀者的想像。連續(xù)不斷的問句表現(xiàn)出富有孩子氣的濃厚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開了讀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最后一節(jié),“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xiàn)”照應“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照應“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照應“請向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第七節(jié)是對第2節(jié)的回應。這樣整首詩開合自如,首尾圓合,顯得結構嚴謹。
六、聯(lián)想想象,模仿創(chuàng)造
觀察化石圖片,發(fā)揮想象,以《……吟》為題,模仿課文,寫一首小詩。有兩個詩節(jié)就好。
提供艾青《魚化石》片斷和猛犸的故事,以開闊學生思路。
大屏幕顯示: 魚化石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fā),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
在巖層里發(fā)現(xiàn)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猛犸的故事
1901年,一位獵鹿人發(fā)現(xiàn)一具完整的猛犸尸體。在發(fā)掘現(xiàn)場,人們發(fā)現(xiàn)猛犸是保持一種“坐姿”死在一個堅硬的大土塊上,頭骨有損傷,肌肉中有明顯的充血現(xiàn)象,胃中尚有沒消化的食物——樹枝和青草,甚至嘴里還有一束沒來得及咽下去的青草?茖W家根據(jù)尸體的上述情況及現(xiàn)場環(huán)境,對這頭猛犸的死因和自然入葬的情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在遠古時代的某一秋日里,一頭猛犸漫步在別寥佐夫卡河的河岸邊,不時用長鼻子將青草和樹枝卷進嘴里,突然,河岸邊的土層因河水的長期浸潤,承受不了猛犸這龐然大物的體重而發(fā)生坍塌,這頭猛犸束手無策地陷了下去,當它奮力掙扎總算支撐著站立起來的時候,又有大批沉重而堅硬的巖塊砸在它的背上,就這樣遭遇滅頂之災,陷入深淵中,以肌肉充血的情況可以判斷它最終是窒息身亡的。
七、小結:
白云蒼狗,滄海桑田。生物進化,漫長;自然變遷,頻繁,還有許多億萬年前的生命信息未被發(fā)現(xiàn),讓我們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一起去探尋、去思考,為人類譜寫出一首新的科學贊歌!
最后,我們再以飽滿的激情朗讀這首詩,再一次感受這首詩歌的情感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9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奇幻、蔥蘢、嘆服、?菔癄”等詞語。
2.反復朗讀課文,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之美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3、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對生物進化探究的興趣和愛科學愛文學的思想感情。認識到環(huán)保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jié)奏韻律之美。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lián)想想像思維,揣摩品味語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或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劢虒W設想]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感知詩歌大意。設疑探究,調動想象力,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教學過程
一、導課、解題
。▽дZ)同學們,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許多物種相繼滅絕,但他們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當我們面對這些化石,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它們似乎在向我們敘說著億萬年前那奇幻的神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贊頌化石的抒情詩——《化石吟》。(板題,放投影理解化石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茖W詩是以詩的形式寫科學內容,全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吟”是古詩中的一種體式,內容多有悲愁慨嘆之意,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朗讀,勾畫并疏解字詞,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的字注音。
guǒ( )藏 。 )骨 潛( )行
軀殼( ) 猛犸( )
。2)根據(jù)釋義說出文中相應的詞語。
、俜Q贊而且佩服。( ) ②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③(草木)青翠茂盛。( )④奇異而虛幻。( )
。3)回憶課文,在下列橫線上填上恰當?shù)男揎椩~語。
( )的神話 ( )的真理 ( )的骸骨
( )的密碼 ( )的魔法師 ( )的雕刻家
2.聽朗讀錄音,學生感受其中對自然高妙的贊嘆和節(jié)奏韻律之美。
1聽了錄音后你有什么感受?請說一說。
2仿照錄音學讀課文。
提示:詩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并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
三、理解詩歌內容。
(1)小組合作完成:詩中的哪幾節(jié)是詩人對化石的吟詠?分別吟詠了哪些方面(即化石說了哪些話)?
(2)詩的第2節(jié)與結尾有什么關系?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口答)
(3)化石重現(xiàn)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請展開想象具體描述。
四、品味、積累(任選一句說明喜歡的理由并做好積累)
1、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2、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3、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研讀詩文,你還有哪些喜歡的句子或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提出來,共同分享。
五、課堂練習 分組朗讀課文
六、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飽含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盡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后世的人們在博物館去慨嘆、遐思,這更多地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
七、課外作業(yè)
收集有關生物進化的資料或卡片辦一期手抄報。
附:板書設計 化石吟
發(fā)問、引發(fā)聯(lián)想----抒寫遐想、吟詠化石---強調深化、回應發(fā)問
。1--2) (3--6) (7)
總領 ---------- 主體 -------------- 總結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0
一、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文章,這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內容豐富多彩。閱讀這些文章,可以豐富我們的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學習這個單元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化石吟》是一首以科學為題材的抒情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人類的偉大。《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單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學習本詩,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認識化石,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yōu)美的詩歌,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感情豐富。應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二、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揣摩語言,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欲,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音律之美。
2、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四、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ㄒ唬、屏幕展示化石圖片,進行欣賞。
同學們,看到這些化石,你們有什么聯(lián)想呢?你們知道這些化石中動物的名稱嗎?你們能想象到它們所什么生活的時代是什么樣子的嗎?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動物已經不存在了,變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詩人也和我們一樣看到了化石,他感慨萬千,于是,詩興大發(fā),吟詩一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張峰寫的《化石吟》。(板書課題)
這是一首抒情詩,也是一首科學詩!耙鳌笔枪诺湓姼璧囊环N名稱,在這里是“贊頌”、“贊美”的意思。所謂的科學詩就是把詩與科學結合起來,用優(yōu)美的詩語言和意象去描繪科學世界,去傳播科學知識,去表現(xiàn)科學精神,去啟迪科學思維的詩。
。ǘ、出示學習目標,指明學生讀。
1、朗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揣摩語言,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相像。
3、增強求知欲,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三)、提出朗讀要求:
這首詩歌,詩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全詩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并且以第二人稱來稱呼化石,親切自然。誦讀中要仔細體會語氣語調的變化。感受詩歌對自然高妙的贊嘆和詩歌中的節(jié)奏韻律之美。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ㄒ唬、一讀詩歌,讀準字音 自由朗讀課文,給紅色字注音:
huàn hái guǒ cōng lóng 奇幻 骸骨 裹藏 蔥蘢 yōu yǎ qiǎo dàng 幽雅 悄然 檔案
(二)、二讀詩歌,讀出節(jié)奏
聽范讀,小組練習朗讀、討論,把握節(jié)奏與停頓。 (出示詩歌的范讀)
。ㄈ、三讀詩歌,讀懂內容 指名朗讀,其余學生聽讀并思考: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b.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三、再讀課文,問題探究
1、詩的第
1、2小節(jié),用連續(xù)的問句開頭,妙在何處?
2、體會第3節(jié)中“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3、第3節(jié)中的“你”具體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為什么?
4、化石重現(xiàn)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么話?
5、第六節(jié)的最后兩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6、說說詩的第二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構成什么關系,這樣寫好在哪里?
四、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
五、開動腦筋,積極發(fā)言。
面對復原的恐龍和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六、課外拓深
挑戰(zhàn)思維極限,科學猜想:人類會進化成什么?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1
【學習目標】
。薄⒂懈星榈乩首x詩歌,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詩歌結構,把握詩歌的主要。
3、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節(jié)奏韻律之美;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結合生物課了解生物的進化;拜訪教師或專家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化石,寫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晉代葛洪《神仙傳王遠》中寫道:“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變?yōu)樯L。”大海變(yōu)樯L,桑田變(yōu)榇蠛。在地球的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如果真的這樣,何以為證呢?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茖W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贊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ā赌爵~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說話……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向我們講述美好的傳說嗎?讓我們懷著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明確學習目標。
檢查學生預習字詞的情況。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⑴學生體會,思考下列問題:(投影顯示)
①概括詩歌的主要以及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
。▽懣茖W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谠姼杩梢苑譃槟膸讉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第1、2節(jié)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fā)讀者的想像;第3~6節(jié)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第7節(jié)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jié)。結構上首尾呼應。)
、茖W生自由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病W法指導:
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jié)奏,反復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發(fā)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三、探究研討
朗讀3~6節(jié),思考問題組:
。薄ⅰ澳惆盐业乃季w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蹦闶窃鯓永斫獾?
。础斈忝鎸驮目铸、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犸的復原圖片)
。怠脑姼柚姓页瞿阕钕矚g的一句,仔細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并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業(yè)
。薄⒆约菏占膱D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fā)你的思想感情?
【課后記】
本課授課過程中,學生對于化石的形成過程中,以及它對研究地球歷史以及生物變遷過程缺乏必要的理解,但卻充滿了好奇心。課前布置學生們進行的資料查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果本課能夠進行生物和語文的合作教學探究,輔助多媒體實施教學,那將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成果。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2
【教材簡析】
。薄ⅰ痘鳌肥且皇卓茖W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本單元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而《化石吟》作為第一篇課文,應是引導學生走進科學宮殿的前奏。
它以詩的形式寫科學的內容,也正是許多學生所喜歡的。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
。、《化石吟》也是一首語言優(yōu)美的詩歌,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感情豐富。應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細細品味。
體會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激發(fā)學生熱愛文學的熱情。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病⒗砬褰Y構,揣摩語言,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欲,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薄⒃诶首x中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音律之美。
。病l(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聯(lián)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關于教法】
。、朗讀法:
詩歌教學首先應重在朗讀吟誦,詩歌節(jié)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韻律美,同時運用擬人手法,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化石,親切自然,字里行間流露出贊嘆之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感受情感之美和音樂美。
。、聯(lián)想想象法:
科學的探索同樣需要豐富的想象。依據(jù)現(xiàn)存的化石推測逝去的世界,依據(jù)科學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聯(lián)想想象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他們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
3、討論點撥法:
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自主的探究詩歌的內容和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課前準備】
。、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
2、結合生物課了解生物的進化,化石的形成。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電腦中的關于古生物恐龍的圖片,從“侏羅紀公園”開始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
。薄⒔處熍錁贩蹲x課文。
2、學生掌握生字詞。
。场⒊醪嚼首x。
三、指導閱讀
可以抓住題眼“吟”,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甚至將結構安排,前后呼應等知識一并解決
在不斷揣摩語氣語調、節(jié)奏快慢過程中,水到渠成的引出來。
四、揣摩研讀
。薄脑娭姓页瞿阆矚g的一句,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詩歌語言的形象、精煉。
五、拓展運用
。、聯(lián)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資料,推測猛犸的死因。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動描述。
。、表達感受:面對這幅猛犸圖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請用一兩句詩來表達。
在這首詩中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去想、去說、去讀,不只局限于語文這一小的知識圈子中
使語文知識和自然、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六、教師小結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
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面前
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同學們,愿這首詩不僅給你們帶來文學的享受,也給你們帶來探索科學世界的動力。
七、布置作業(yè)
收集有關化石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并體味本詩的節(jié)奏感、韻律美。
2、培養(yǎng)熱愛科學熱愛文學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課前預習】
1、找出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并學會運用。
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滿變幻的。
進化: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變化。
烏有:虛幻,不存在。
潛行:在水面以下行動。
裹藏:纏繞著藏起來。
太古:遠古時代。
引頸長吼:伸直脖子大聲吼叫。
蔥籠:(草木)青翠茂盛。
幽雅:幽靜而雅致。
嘆服:稱贊而佩服。
?菔癄:形容經歷很長時間。
日轉星移:形容發(fā)生極大的變化。
2、朗讀這首詩,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題。
3、就課文不理解之處提出質疑。
一、導入新課
《木魚石的傳說》這首歌里有這樣的歌詞:“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說話……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向我們講述美好的傳說嗎?讓我們懷著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檢查預習:檢查學生對生字、生詞的掌握和理解情況,讓學生讀準字音、理解詞義。
二、整體感知
范讀課文(或放錄音帶)。
1、學生體會,思考下列問題:
⑴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贊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類的偉大。)
、圃姼杩梢苑譃槟膸讉層次?結構上有何特點?
(第1、2節(jié)為一層,通過問句的形式,引發(fā)讀者的想像;第3~6節(jié)為第二層,具體抒寫遐思的內容;第7節(jié)為第三層,回應第1、2節(jié)。結構上首尾呼應。)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有節(jié)奏,反復吟誦感悟品味詩歌的思想感情,重點字詞需要用心體會,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詩歌的情感。
三、探究研討
朗讀3~6節(jié),思考問題: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蹦闶窃鯓永斫獾?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體出示恐龍、猛犸的復原圖片)
5、從詩歌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仔細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四人小組討論以上題目,然后小組代表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可作補充說明)。
齊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質疑釋疑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探討,四人小組不能解決,提交全班討論。若仍不能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
1、化石所重現(xiàn)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或光盤等,并宣讀自己撰寫的介紹古生物的短文。
六、布置作業(yè)
1、將自己收集的圖片、資料等辦成手抄報,在班內交流。
2、當參觀自然博物館或在翻閱介紹古生物的資料時,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寫一首小詩,來抒發(fā)你的思想感情?
【板書設計】
發(fā)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拓展閱讀:課文賞析
這是一首科學詩。詩人以優(yōu)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為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觀,寫出了作者非常的熱愛化石。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風采。詩歌構思巧妙,語言優(yōu)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
題目中的吟是贊頌的意思。
詩歌開篇,詩人用一組反問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個體到整體,由魚兒、鳥兒、樹兒推及到整個世界,發(fā)出一連串有趣的詰向,激發(fā)讀者的情思,激活讀者的思維,引導我們去思索探究億萬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十分機智地再用一設問擬人句:“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奔で闈M懷,巧妙扣題,總領全詩。一個“沉睡”、一個“長眠”、一個“蘇醒”,使詩歌上下呼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個““請”字,極富人情味,使詩歌情趣盎然。
接著,詩人用了四節(jié)詩,吟詠化石,盛贊化石的功勞,為我們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為我們指點迷津。是化石把我們的“思緒引向遠古”,為我們描繪“生物進化的.圖畫”、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著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fā)”的過程中;是化石,“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保存了“生命的檔案”;是化石,使我們得以復原恐龍、猛犸,讓我們仿佛看見了它們的“引頸長吼”;是化石,使我們得以重現(xiàn)遠古的林木,一睹它們“蔥蘢、幽雅”的風姿。
然后,詩人以一“啊”字領起,用第二人稱親昵地直抒胸臆,議論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贊大自然這位“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詩歌寫得美麗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精美而靈動!澳惴穸嗽煳镏鞯拇嬖,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币痪涫窃娧郏娙嗽谛麄骺破罩R的同時,又弘揚了唯物主義的進化論的真理,詩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詩人專門用了一節(jié)詩照應第二節(jié),巧妙作答,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往復之美.結尾句”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驚訝!“不只是對第二節(jié)詩詩意的重申與反復,而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總結全詩,有力收束.讀罷上文,化石講述的故事難道不”令人神往,驚訝" 詩人在這樣的抒情議論中收束全詩,不但獨具匠心,而且強化了主旨.
詩歌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贊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學知識,又頗具唯物主義精神,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真是難能可貴啊!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4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病⒗砬褰Y構,展開合理聯(lián)想和想像。
3、增強求知欲,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了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教學內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yōu)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可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病⒁部捎靡魳穼耄骸赌爵~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xiàn),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笔^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场⒊鍪菊n題及學習目標。
二、感知內容
。、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yōu)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贊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后呼應,節(jié)奏鮮明,音樂性強,易于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范讀。(配樂范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⑴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本詩可分為幾層,試概括大意。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 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xiàn)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 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 詩歌分為三層:1~2節(jié)通過發(fā)問,引發(fā)聯(lián)想;3~6節(jié)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jié)回應發(fā)問,照應開頭。
2、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還應學會細致研究好的章節(jié)、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病⒆灾魈骄浚
。ù笃聊怀鍪締栴}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問題組:
研讀3~6節(jié),思考下列問題:
、 “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 “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 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⑸ 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后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fā)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發(fā)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xiàn)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翱滔碌赖腊櫦y”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余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3、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jié)奏,反復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lián)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fā)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xù)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了話”能說些什么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么?
、 質疑交流: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四、延伸作業(yè)
參觀或查閱資料后,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點評】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xiàn)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 15
【教學目標】
。薄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
2、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發(fā)掘文中寫法上的閃光點,并即時進行寫作練習。
【教學重點】
。薄⒂懈星榈乩首x課文。
2、發(fā)掘文中寫法上的閃光點,并即時進行寫作練習。
【教學媒體】
錄音機,實物投影,計算機。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自己喜歡的化石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病盐諆热,體會感情。
。、發(fā)掘文中寫法上的閃光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生物進化的歷史上,關于誰是鳥的祖先,學術界曾有過曠日持久的爭論。1861年,考古人員在德國境內發(fā)現(xiàn)了一塊生物化石,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鳥類是由蜥蜴進化而來的”這一觀點。1986年,美國的考古學家在德克薩斯州發(fā)現(xiàn)了一種比“始祖鳥”還古老7500萬年的鳥類化石,并推翻前面的觀點。顯然,是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向我們一一講述著億萬年前的奇幻神話。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生字詞)
。、朗讀:
老師范讀或播放錄音,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劃出停頓,并初步休味文章的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
個別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示范朗讀(找2~3名學生),其他同學可給中肯的評定。
全班齊讀。
3、請小組討論以下問題,并選代表發(fā)言:
⑴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 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研讀賞析
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基本的了解,我們還應細致的研究本詩在寫法上有哪些地方可以對我們的寫作有指導意義。請小組討論完成,看哪個小組的發(fā)現(xiàn)最多。
老師給予指導提示,同學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發(fā)掘:
結構上的特點:
語言的'運用(選取你喜歡的句子來賞析)
老師最后小結:
1、結構上的前后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如: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第三,四節(jié)先講動物后講植物,而第六節(jié)也是先寫動物,后寫植物。
。、過渡句的作用。如:“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肉體早已腐朽化為烏有”。
。、語言的生動,形象。如:運用比喻“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
四、作業(yè)
結合本節(jié)課所總結出來的本詩的寫法指導,利用課前自己所查的圖片資料,或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或發(fā)揮想象,編寫一個小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結合第一課時所總結出來的本詩的寫法指導,展示學生創(chuàng)作。
教學過程
先給學生展示兩篇范文,再讓小組交換看小組其他成員的作品,小組討論選出小組內最優(yōu)秀的作品,通過多媒體展示,每個小組展示完畢,則由師生共同評論。
附范文:
琥珀
布封
這個故事開始在很久很久以前,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一個夏天,太陽暖暖地照著,海在很遠的地方奔騰怒吼,綠葉在樹頂上颯颯地響。
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里快樂地飛舞。后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那里長著許多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可以聞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個小蒼蠅停在一棵大松樹上。它伸起腿來撣翅膀,刷那長著一對紅眼睛的圓腦袋,因為它飛了大半天,身上已經沾滿了灰塵。
忽然有個蜘蛛劃著長長的腿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個蒼蠅當作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劃著長腿(要劃動那八條腿,真不是容易的事情),沿著樹干下來,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
“哎呀!”它想,“這個小東西身子并不大,除去一雙綠翅膀,一對觸須,剩下的就很少了。不過少雖少,總還是一頓美餐。要是我不小心,被她那大眼睛看見了,她馬上飛開,我的美餐就要落空,說不定會餓上一天呢!”
小蒼蠅不住地撣綠翅膀,刷圓腦袋,一點也不知道蜘蛛越來越近了。
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許多老松樹上滲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陽光里閃閃地發(fā)出金黃的光彩。
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fā)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起包在里頭。
松脂繼續(xù)滴下來,蓋住了原來的,最后積成一個松脂球,把一對小蟲重重包裹在里頭。
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幾千萬綠翅膀的蒼蠅跟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棵老樹上。
后來又有變故發(fā)生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沒了。波浪不斷地向樹干沖刷,甚至把樹連根拔起,樹就斷絕了生機,慢慢地腐爛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沒在海沙下面。
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海風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濤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邊。有個漁民和他的兒子經過海灘。那孩子赤著腳,踏著沙土里一塊硬硬的東西,就把它挖出來。“爸爸,你看,”他快活地叫起來,“這是什么?”他爸爸接過來,仔細看了看!斑@是琥珀,孩子!彼吲d地說,“有兩個小東西關在里面呢,一個蒼蠅,一個蜘蛛。這是很少見的!”
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面,兩個小東西還是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蒼蠅的翅膀和蜘蛛的長腿,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還可以想像它們當時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樣掙扎,因為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huán)。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fā)生在一萬多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樣的蒼蠅和蜘蛛了。
。ㄟx自《千字文名篇導讀》)
魚化石
艾青
動作多么活潑,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fā),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
地質勘察隊員在
巖層里發(fā)現(xiàn)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
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
對外界毫無反應,
看不見天和水,
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訓:
離開了運動,
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斗爭,
在斗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
把能量發(fā)揮干凈。
【《化石吟》教學步驟設計】相關文章:
《化石吟》教學步驟09-21
化石吟教學步驟08-16
《化石吟》教學方法與步驟09-04
化石吟教學設計09-20
《化石吟》教學設計10-31
《化石吟》 教學設計09-30
《化石吟》經典教學設計06-29
化石吟 教學設計07-24
《化石吟》的教學設計10-17